文物分類:圖書文獻類\文獻書籍類
文物描述:國立歷史博物館藏《殷墟有字甲骨片》(h0000690),為1929、1930年間河南省政府於安陽小屯村殷墟挖掘所得。本組甲骨共有10片殘片。商代的甲骨文為目前可見之最早中國文字,甲骨的出土使殷商歷史成為中國信史開端,亦使上古史研究上推數百年。甲骨文字的特殊藝術性,亦為書法藝術注入新養分。甲骨為龜甲、獸骨之簡稱。龜的種類與大小有別,獸骨以牛肩胛骨居多,另有少數為鹿骨、牛頭骨等;除殷墟安陽所出外,亦有自各地進獻者。使用甲骨占卜之前,需先經初步整理削形、於背面鑽鑿,再由貞人進行卜問燒灼,俟正面現出卜兆後,再根據卜兆的形狀判斷吉凶,並將卜問內容刻寫出來,即為卜辭。卜兆旁單刻之數字為卜問次數,謂之「兆序」。甲骨文除卜辭外,亦有記事刻辭。因為殷商王室幾乎無事不占卜,卜辭提供瞭解其王室生活史最真實之史料。甲骨文為目前所能追溯最早漢字形式,是世界文明古文字中,唯一仍被廣泛使用的文字根源,可用以為漢字追本溯源之研究。甲骨文字為中國書法史的序曲,郭沫若有云:「存世契文,實一代法書,而書之契之者,乃殷世之鍾、王、顏、柳也。」甲骨文之若干象形刻劃,亦反映寫生動物圖像,圖畫意味極濃,別具繪畫史之價值。殷墟甲骨文在1880年間陸續被發現,但直至1899年才有學者注意其學術價值,在此之前甲骨只被視為藥材流傳。
館藏編號:h0000690
典藏單位:國立歷史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