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分類:器物類\歷史文物
其他:春秋中期
尺寸描述:高19 長22.4 寬31 口徑30x21 底徑19x13
文物描述:國立歷史博物館藏《簠》(館藏編號h0000367),此簠,長方形圈足,四面中間有凹槽,折壁,即器、蓋相交處各有一段折成直壁,直壁長度不及腹深的一半,器蓋短邊各對生兩獸頭半環耳,蓋口四周有小獸鈕,可和器身扣合。全器佈滿出土地殘土。民國二十五年在河南輝縣琉璃閣乙出土。簠作為器名見於先秦典籍。簠、簋、盨用途相近,亦為盛飯食之器,唯簋、盨用以盛黍稷,而簠可以專盛稻梁。宋以來將青銅器中一種長方形,斗狀、器蓋同形的器物定為簠,但此種器物於器銘自名中皆不稱簠,所以此器物的定論,仍有許多學者仍存有異議,但此說已沿用許久,在其它說法未證實之前,仍稱上述器形為簠。簠之形制特徵是大口,長方形斗狀,器蓋同形,可互相扣合,蓋口四周多有小獸紐下垂,加於器上可保持穩定。蓋、器兩短邊均有半環耳或環耳。流行於西周晚期至戰國時期。
館藏編號:h0000367
典藏單位:國立歷史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