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分類:器物類\歷史文物
其他:商晚期
尺寸描述:碎片。(cm)
文物描述:國立歷史博物館藏《殘尊》(館藏編號h0000379),此件器物已殘,觚口已不見,殘留的器身腰、圈足處主紋飾有饕餮紋,腰部主紋上下有二圈圓圈紋,圈足上有十字孔二個。中商至晚商時期,圈足器的底範懸空法,大抵是底範上卯眼,和壁範上榫頭,互相扣合作成。這種榫卯,一般是方形或十字形。所以此期的觚等器圈足上有較寬大的十字形孔。民國十八年於河南安陽小屯村出土,商朝晚期文物。現稱觚之器,器名始於宋人,此外無自名者。器身多作長筒狀,大喇叭形口,斜坡狀高圈足。《考古圖》卷五收有盧江李氏所藏觚,考釋引李氏云此器容量可容二爵,與《禮圖》所謂二升曰觚相合。再者,此器腹、圈足上皆有四棱,棱亦稱觚,《論語》亦曾言「觚不觚,觚哉!觚哉!」。然此名稱仍待議。因為宋人之稱爵,可能未必是商、西周之爵,可是僅是某種酒器的通稱,且有棱之器者,亦很多,不單僅是觚。其用途之說亦多分歧,一說是指觚為飲酒器,其作用似於酒杯。亦有以觚為調酒器者。以考古出土資料來看,銅觚始於二里岡上層期,盛行於殷代,西周早其漸衰,至西周中期後即罕見。
館藏編號:h0000379
典藏單位:國立歷史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