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藏品資訊
無題
登錄號:09700116的圖片(097001160000.JPG)(僅限公開瀏覽),第1張,共1張
僅限公開瀏覽   
蕭勤
藝術類\版畫
1975
凹版版畫/金屬版(銅版)/蝕刻(硬防腐蝕劑腐蝕)
國立臺灣美術館
09700116
1967年,蕭勤(1935-)從歐洲轉至美國紐約發展,在紐約長島大學南漢普頓學院教授繪畫與素描。1971年,則在米蘭歐洲設計藝術學院教授視覺原理。在米蘭,蕭勤開始學習禪宗。1977年,他和藝術家提爾遜(Joe Tilson, 1928-)、洛布司提(Gianni Robusti, 1946-)等人,發起探討靈性(Spirituality)、挖掘生命哲理的藝術團體——SURYA國際藝術運動。SURYA,即梵文的「太陽」之意。該藝術團體不僅標舉視覺藝術,也提倡以謙卑的姿態讚頌造物主。
《無題》創作於1975年,為蕭勤1978年參加威尼斯運河畫廊(Galleria D’arte IL Canale)畫展的展覽圖錄封面。蕭勤在白色背景上配置三種顏色的圖形。它們的造形、顏色與分布位置分別是:藍綠色矩形,位於畫面左上方;黑色橫長條,位於藍綠色矩形右方,同時延伸至畫面右側;橘色半圓形,位於畫面最下方。三個圖形的技法表現,應是類似用排刷畫成,具有髮絲般的質地。因此半圓形與橫長條的圖形,乍看之下,給觀者帶來圖形正在旋動的錯覺。實際上,《無題》為先進技術製成的版畫,透過壓印和顏料,呈顯如手繪般的效果。
出處:郭璧慈,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
蕭勤(1935-)出生於上海,1949年來臺。1952年,就讀於「臺灣省立臺北師範學校藝術科」(今「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㐀形設計學系」)期間,經同學霍剛(1932-)介紹進入李仲生(1912-1984)畫室學習。在李仲生指導下,研究馬諦斯(Henri Matisse,1869-1954)、杜菲(Raoul Dufy,1877-1953)、米羅(Joan Miro,1893-1983)、克利(Paul Klee, 1879-1940)等藝術家。1950年代,蕭勤的創作風格,可見到用中國書畫白描線條描繪的具象人物,亦可見到米羅式的符號構成,同時他也以粉蠟筆製作「平劇人物」系列作品。1956年,蕭勤獲留學西班牙的獎學金,為「東方畫會」創始會員。在歐洲期間,蕭勤不僅積極引介歐洲當代藝術回臺,也推動臺灣畫家在歐洲的巡迴展。1959年,蕭勤定居米蘭,發起龐圖(Punto,又譯作「點」)國際運動,主張藝術應作為人的精神媒介,傳達靜觀與內省的思想。1960年代,蕭勤前往紐約,受到紐約藝壇當時盛行的硬邊繪畫(Hard-edge painting)影響,作品類型趨向多樣,包括使用構件、噴漆在不鏽鋼表面等方式製作金屬浮雕、壓克力繪畫等。1970年代,蕭勤的作品一方面因幾何式色塊構圖,給人絕對精準的印象,另一方面則透過水性媒材的試驗,表達他所體悟的禪學與東方思想。1980年代,蕭勤對東方思維的興趣日漸濃厚,不斷透過作品,詮釋其自我對宇宙的體認。1990年代,親人的離世帶給蕭勤巨大悲慟。歷經沉澱之後,發展出視覺上具高度震撼感的「度大限」系列作品。綜觀蕭勤的藝術創作形式語彙,不僅呈現他對動能、光、色彩和物體㐀形的探索,更是他長年在西方藝壇,經營、實驗其所見到的東西方視覺經驗後的成果。
出處:郭璧慈,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9。
已瀏覽清單
藏品()的圖片
藏品(公費漢僧考試)的圖片
藏品(華鳳丫蕨)的圖片
藏品(賣熱飲的攤販)的圖片
藏品(范縣長勘災後當場遷住復舊指示)的圖片
藏品(陶燒長方形單面雕壽龜紋帶鈕粿印)的圖片
藏品(窗立面圖)的圖片
藏品(象肢骨)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