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藏品資訊
無題
登錄號:09700121的圖片(097001210000.JPG)(僅限公開瀏覽),第1張,共1張
僅限公開瀏覽   
蕭勤
藝術類\版畫
1983
凹版版畫/金屬版/蝕刻(硬防腐蝕劑腐蝕,細點腐蝕)
國立臺灣美術館
09700121
1983至1985年間,蕭勤(1935-)在義大利烏爾皮諾國立藝術學院(Accademia de Belle Arti di Urbino)教授藝術解剖、畫面分析,於都林國立藝術學院(Accademia Albertina de Belle Arti di Torino)教授裝飾藝術。同時期,蕭勤也在《藝術家》雜誌上,以半自傳的方式,連載一系列〈給青年藝術工作者的信〉,介紹自身的學習經驗與藝術創作的思想。不僅如此,當時位於歐洲的蕭勤,也為文評介他對威尼斯雙年展的看法,更致力於在國外推介中國現代藝術,邀請諸如「東方畫會」、「五月畫會」的成員,在歐洲舉辦多次中國現代畫展。此時的蕭勤,對宇宙的能量十分關注,作品多從形、色上表現他對「能量」的好奇。
《無題》,版畫作品,橫幅畫面上方,為墨綠色的波浪或雲朵造形。畫面中間則有三個橫向連接的連續S形。連續的S,構成一條蜿蜒的色帶。此色帶從左至右,顏色富有漸層變化,從橘紅過渡到黃色。而無論是墨綠色的雲朵,或連續的S造形,都呈現深淺不一的筆觸痕跡,而非光滑無肌理。蕭勤在作品右下方,蓋有一枚矩形姓名章,並用鉛筆署名。
出處:郭璧慈,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
蕭勤(1935-)出生於上海,1949年來臺。1952年,就讀於「臺灣省立臺北師範學校藝術科」(今「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㐀形設計學系」)期間,經同學霍剛(1932-)介紹進入李仲生(1912-1984)畫室學習。在李仲生指導下,研究馬諦斯(Henri Matisse,1869-1954)、杜菲(Raoul Dufy,1877-1953)、米羅(Joan Miro,1893-1983)、克利(Paul Klee, 1879-1940)等藝術家。1950年代,蕭勤的創作風格,可見到用中國書畫白描線條描繪的具象人物,亦可見到米羅式的符號構成,同時他也以粉蠟筆製作「平劇人物」系列作品。1956年,蕭勤獲留學西班牙的獎學金,為「東方畫會」創始會員。在歐洲期間,蕭勤不僅積極引介歐洲當代藝術回臺,也推動臺灣畫家在歐洲的巡迴展。1959年,蕭勤定居米蘭,發起龐圖(Punto,又譯作「點」)國際運動,主張藝術應作為人的精神媒介,傳達靜觀與內省的思想。1960年代,蕭勤前往紐約,受到紐約藝壇當時盛行的硬邊繪畫(Hard-edge painting)影響,作品類型趨向多樣,包括使用構件、噴漆在不鏽鋼表面等方式製作金屬浮雕、壓克力繪畫等。1970年代,蕭勤的作品一方面因幾何式色塊構圖,給人絕對精準的印象,另一方面則透過水性媒材的試驗,表達他所體悟的禪學與東方思想。1980年代,蕭勤對東方思維的興趣日漸濃厚,不斷透過作品,詮釋其自我對宇宙的體認。1990年代,親人的離世帶給蕭勤巨大悲慟。歷經沉澱之後,發展出視覺上具高度震撼感的「度大限」系列作品。綜觀蕭勤的藝術創作形式語彙,不僅呈現他對動能、光、色彩和物體㐀形的探索,更是他長年在西方藝壇,經營、實驗其所見到的東西方視覺經驗後的成果。
出處:郭璧慈,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9。
已瀏覽清單
藏品(鄧南光135底片(158))的圖片
藏品(小兒包巾)的圖片
藏品(臺北市延平北路上慶祝臺灣光復的大幅標語)的圖片
藏品(電阻)的圖片
藏品(天上人間簡譜)的圖片
藏品(送報伕 (大行版影本發打稿 ))的圖片
藏品(犬猿鄰居 (民眾日報影本) )的圖片
藏品(石環製作材料-旋截圓環粗胚殘件)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