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藏品資訊
水中的瓜子
登錄號:09800462的圖片(098004620000.JPG)(僅限公開瀏覽),第1張,共1張
僅限公開瀏覽   
丹妮絲.佩提耶
藝術類\素描
2001
複合媒材、紙本
國立臺灣美術館
09800462
一開始就可以說,是過程引領出我作品的特質,這純然且大量的元素在一連串的重複中,從轉變進入到安定。創造系列作品對我而言是一種儀式,也是准許我去觀察、去學習、去保持作品開闊的一種方式。直到現在,我的作品基本上會先預先構定些特質,例如易碎性、親密性、女性特質和時間。
藝術家並不需要被人所知道,而是被人所追尋的一個對象。
我的圖畫性語言回應兩項二元原則:一直是直觀性的手勢,一是美學選擇下的秩序。因此作品不僅再只是視為與代表性藝術同質性的地位,更是反應、創造、眩暈的層級。當我靠近事物的脆弱特質時,其本質即會被顯示出來。從一開始,文字即深深地歸屬在書本,特別是那些詩詞,就也如同偷聽來的文字,無異是輕率的行為,或可發生在公車上,在街上,在私下,或可在公眾場合。當一切安靜時,我聆聽生活的雜音,而正也是由這聲音轉換的文字點亮我,感動我,侵略我,與我生活在一起。我一點一滴、按照次序重述它們內部的節奏。我在紙上抓狂直到我再也看不見,再也不懂,我擦,我隱藏,我掩蔽,甚至被安排去見在這吵雜過後的無限安靜,在這無止盡的空間裡。墨水的流暢和墨石的短暫從寫作中流瀉出來。那模糊的支持與紙的脆弱,被保留於被特許的收納空間,就也像是室內的回音,或是幻想的甜點。一疊紙吱咧地發出聲響。
在時間中,創作過程超越了工作室及材料,這令人迷忙的網絡是它的能量。實際上,我沉浸在這獨特的領域,我變成是統合我作品的一部分,為了轉換我的主題,我僅可描述的是從不可能但卻又是我個人觀點的實驗性印象,和我對我當下生活的觀感。
那與生俱來永遠無法滿足的好奇心,使得我的作品長期都在轉變中,也是我無法精準地預估我作品未來所可能發生的轉化。
出處:貝勒那‧丹尼爾斯,《中華民國國際版畫及素描雙年展.第十一屆》,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04,頁168。
已瀏覽清單
藏品(細黃胡蜂)的圖片
藏品(木雕準提觀世音菩薩像)的圖片
藏品(碎黃毒蛾)的圖片
藏品(紅皮、葉下白、赤仔尾)的圖片
藏品(火石袋)的圖片
藏品(匙)的圖片
藏品(各樓層廁所剖面詳圖、廁所設備數量表)的圖片
藏品(臺中中學創立捐資人名錄拓本)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