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安
藝術類\新媒體藝術
2009
單頻錄像(彩色、有聲)、數位影像輸出
國立臺灣美術館
09900005
全球化的面孔,穿越了國際的海平面,以各種不同的方法、姿態、侵略、混搭,進入它所陌生的其它表皮,進行強勢的混種與侵略。 「天堂邊緣」作品指向了當代資本主義工業化的發展,影像再現土地與工業區的樣貌,反應台灣在工業化中,進入了全球資本積累市場運作的剝削機制中。作品裡試圖反應一個半邊陲地區的樣貌。如同影像直接對準一片無聲的土地,工業區的強勢面貌,掩蓋、閹割一切的土地記憶。勞動的土地只剩下廢墟的樣貌,廢墟的不完整狀態。影像時間中,一個蒙太奇的對照與觀看,一個強勢持續的進行與排放,影像中土地的時間在當刻停止,如同文明在此刻停止。 另「天堂邊緣」作品中,單一鏡頭語言,試圖從紀錄片運動一影像的述説框架中轉向時間一影像的語體,並試圖從影像的日常性,跳離運動中的情感連結。而是以電影化的影像與自然的環境音之間的關係,共謀再現的題旨,刺探本不可見與聽見的力量所在,影像成為時間一影像,進入作者、觀者的身體思維。
出處:林家安,《典藏目錄23》,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11,頁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