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藏品資訊
黃昏(披星戴月)
登錄號:09000128的圖片(090001280000.JPG)(僅限公開瀏覽),第1張,共7張
僅限公開瀏覽   
登錄號:09000128的圖片(090001280000.JPG)(僅限公開瀏覽),第1張,共7張
登錄號:09000128的圖片(090001280001.JPG)(僅限公開瀏覽),第2張,共7張
登錄號:09000128的圖片(090001280002.JPG)(僅限公開瀏覽),第3張,共7張
登錄號:09000128的圖片(090001280003.JPG)(僅限公開瀏覽),第4張,共7張
登錄號:09000128的圖片(090001280004.jpg)(僅限公開瀏覽),第5張,共7張
登錄號:09000128的圖片(090001280005.jpg)(僅限公開瀏覽),第6張,共7張
登錄號:09000128的圖片(090001280006.jpg)(僅限公開瀏覽),第7張,共7張
佐佐木栗軒
藝術類\膠彩畫
1931
膠彩、絹本
國立臺灣美術館
09000128
1927年開始舉辦第一回台展起,當時的台展審查員或是美術評論家都希望台展的發展重點在於鼓勵創作具有台灣鄉土色彩的作品,第五回台展入選,也因此參展作品對於台灣特有的植物、山川景色的描繪一時蔚為風尚,本件為六曲屏風作品,作者試圖以狩野派纖細繁褥的技法融合裝飾性與寫實的風格,描寫台灣早期農村風光與莊稼生活情景。狩野派是日本15世紀中葉室町幕府時代至明治時代最具日本畫代表性的流派,是一種以漢畫(指謙倉時代以後傳入日本的中國繪畫)的表現力為基礎再加上大和繪色彩具明快裝飾性的繪畫形式,至江戶時期諸如琳派、南畫、圓山派等各派幾乎是從狩野派衍生發展出來的,對傳統日本畫的演化有深遠且廣泛的影響。明治維新以後,費諾羅薩與岡倉天心提倡日本畫革新運動,導入西洋畫的陰影法與遠近法並且加強寫實性。20世紀初期,菱田春草、橫山大觀、下村觀山等日本畫家更將外光派的表現法引進日本畫內,開始所謂朦朧體的實驗,朦朧體係為了強調立體感及三度空間而拋棄日本畫慣用的線描法,致力營造色彩在畫面上的機能與大氣流動的感覺。本件作品雖然欲利用兩種合併手法來表現,在溪流的遠端及遠景以朦朧空刷的處理方式帶出深遠的景象,但顯然對近、中景房舍、花樹、岩石卻又偏向以狩野派的骨法仔細描繪,並以陰影渲染方式作出立體與空間感,且刻意壓抑線條與明暗的強弱對比來對照夜幕漸低垂時分,光線、色彩變化微弱的氛圍。牛及人物方面作者則以簡單的線條搭配色面與明暗的轉折生動地表現出造型及表情,牽著兩條牛出外耕作歸來的祖父呼喊著家人,在庭院打掃的祖母與孫子歡愉地迎接,在屋旁收拾衣物的媳婦也朝此張望,形成一倒三角的構圖牽引著觀者的視線,成功地掌握了視覺效果。
出處:薛燕玲,《典藏目錄14》,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2003,頁86。
已瀏覽清單
藏品(彈塗魚)的圖片
藏品()的圖片
藏品(1FB23~1FB35)的圖片
藏品(兩縊型石網墜)的圖片
藏品((1)鶴;(2)小水鴨)的圖片
藏品(情報:尼藏衝突)的圖片
藏品()的圖片
藏品(警衛隊及大門配線平面圖)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