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藏品資訊
原幹次郎著《自治制度改正十周年紀念人物史》
登錄號:2001.008.0064的圖片(20010080064_I001.jpg)(CC BY),第1張,共4張
CC BY(姓名標示)    圖檔加入下載清單圖示
登錄號:2001.008.0064的圖片(20010080064_I001.jpg)(CC BY),第1張,共4張
登錄號:2001.008.0064的圖片(20010080064_I002.jpg)(CC BY),第2張,共4張
登錄號:2001.008.0064的圖片(20010080064_I003.jpg)(CC BY),第3張,共4張
登錄號:2001.008.0064的圖片(20010080064_I004.jpg)(CC BY),第4張,共4張
典藏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登錄號:2001.008.0064

尺寸:28 x 40 x 2.7cm
歷史分期: 1926-1945(日本時代-昭和時期)
推測年份(西元):1931
類別一:圖書文獻類,書籍,史地與誌書
關鍵詞:六三法、自治、三一法
文物描述:  此件為附有封套的紙質書籍,此書為原幹洲編輯、勤勞と富源社出版的《自治制度改正十週年紀念人物史》。
  此件物件《自治制度改正十周年紀念人物史》為日本統治臺灣30多年以及臺灣總督府於1921年發布《法三號》給予臺灣地方自治權力後的重要政績以及有功官紳的紀載,為日本治理臺灣的成績單,同時也是日治時期時期研究人物的史料。
  日本政府於1895年接收臺灣之後,統治制度隨時局變化屢有更替。1919年起施行文官總督制,首任文官總督田健次郎致力推行「地方自治」制度,臺灣各地的地方行政組織漸次走向自治化,但在殖民地高度集權的法律制度下,地方行政組織的從屬色彩濃厚。受到一戰前後「大正民主風潮」、「民族自決」、「朝鮮三一獨立運動」等因素影響,臺灣的知識份子,在1920年代以社會運動的形式於臺灣各地倡導地方自治理念,並於1921至1934年發動多達15次的臺人赴東京國會請願活動。隨著地方政治制度改革運動的日益政治化,臺灣總督府終於1935年賦予地方行政機關法人地位,施行首次選舉、代議等自治措施。
參考資料:徐國章,2017。臺灣日治時期律令制度研究 : 檔案中所見的「六三法」時期律令制定過程,臺灣總督府檔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9,頁197-232。
編目者:委託編目-亞洲數位典藏02
編目日期:2020/08/21
已瀏覽清單
藏品(燕尾苔屬)的圖片
藏品(甄珍明星卡)的圖片
藏品(盤金彩繡龍鳳花鳥紋三摺褡褳荷包)的圖片
藏品(2,7-RAHMEN~FG,3,6-RAHMEN~FG,4-RAHMEN~FG,)的圖片
藏品(綱鑑易知錄卷參)的圖片
藏品(1950至2006年臺灣常民生活)的圖片
藏品(兔子蝦糕餅模具組)的圖片
藏品(亞洲唱片發行黑膠唱片)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