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登錄號:2002.004.0079
尺寸:17.3 x 17.2 x 7.4cm
歷史分期:1895-1945(日本時代)
年代描述:日治時期
類別一:器物類,飲食用具,飲食用具
創作者/製造者:不詳
製造地:臺灣中部
關鍵詞:日式磨缽、擂缽、摺缽、擂茶
文物描述:1. 紅褐釉磨缽為用來研碎物品的磨具,侈口,厚圓唇,斜壁,圈足,整體呈倒圓錐形,口沿帶流,流呈圓弧狀。全器施紅褐色釉,釉不及底,圈足與器底露胎,胎色為紅褐色。外器壁素面無紋,器內刻劃均勻細密的篦紋,自中心向外呈輻射狀。圈足底黏貼四個綠色小圓形墊片,應有止滑的作用。
2. 此類造形的研磨器約在20世紀前半由日本人引進,又稱「日式磨缽」,用於研磨味噌或日式食品。經過學習後臺灣的窯廠開始燒製此類陶器,臺灣人用來研磨米麩後煮來餵食孩童。近年來這種磨缽被運用於臺灣北部竹、苗地區客家族群的「擂茶」活動中,聯繫了閩、粵
參考資料:1. 陳新上,2002。阿嬤硘仔思想起:館藏臺灣日用陶瓷。臺北:臺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2. 陳新上,1999。臺灣的民用陶器。宜蘭縣:國立臺灣傳統藝術總處籌備處。
3. 盧泰康,2014。歷史文化與常民生活的縮影:綜論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典藏陶瓷,高雄文獻,4(3):64-99。
編目者:委託編目-博典科技文化有限公司A
編目日期:2020/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