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藏品資訊
方桶式大型石臼
登錄號:2002.004.0189的圖片(20020040189_A001.jpg),第1張,共1張
僅限公開瀏覽   
典藏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登錄號:2002.004.0189

尺寸:63.7 x 61.7 x 40.9cm
歷史分期:1895-1945(日本時代),1945-(二戰後)
類別一:器物類,產業,農業
創作者/製造者:不詳
製造地:不詳
關鍵詞:舂臼、春臼仔、石精臼
文物描述:1.本件以巨大石頭鑿成方桶形外觀,上寬下窄,中間為一個半圓形的深坑凹槽;頂部與邊緣有許多敲鑿的痕跡,頂部由周緣向中間凹槽逐漸下傾,目的是為避免舂搗時米穀外洩。此件石臼體積頗大,推測除了直接作為人工持杵搗擊使用外,也可能作為水力石臼或腳踏石臼的方式使用。因經久使用與年代久遠,整體有明顯的粗糙感與殘留的白色漬斑,泥塵沾污與半圓形深坑凹槽中有黃泥堆積,應是不再使用後被改作擺放花器或是荒廢在戶外所致。
2.石臼又可稱為「舂仔臼」(閩南語),是臺灣早年農業社會常作為搗去米糠皮製成白米或進行米食的加工器具,甚至用來舂米成粗粉。其外型大小不一,端看使用者的需求製成;此類大型的石臼因為穩固性高,主要用於搗米或搗製麻糬。1940年代以後,隨著逐漸改以使用機械碾米,這種費力的石臼已漸漸淘汰,偶而可以在鄉間看到廢棄的古老石臼,或者被當成民俗藝術品蒐藏裝飾使用了。
參考資料:1.臺灣大百科全書,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13717(瀏覽日期:2019/09/25)。
2.簡榮聰,1900。台灣傳統農村生活與文物。南投市:臺灣省文獻會。
編目者:委託編目-博典科技文化有限公司
編目日期:2019/12/17
已瀏覽清單
藏品(詹澈小集:頭髮舞、陸連島)的圖片
藏品(張才相機:Leica II  /  236602)的圖片
藏品(光緒四年蔡錦坑蔡錦反蔡柔蔡端立典田契字)的圖片
藏品()的圖片
藏品(大丁草)的圖片
藏品(林氏好獨照(晚年,於海邊))的圖片
藏品(阿里山鐵灰蝶)的圖片
藏品(《勞動者》第177期)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