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藏品資訊
臺灣天日鹽採鹽狀況
登錄號:2002.007.0948的圖片(20020070948_I001.jpg)(CC BY),第1張,共2張
CC BY(姓名標示)    圖檔加入下載清單圖示
登錄號:2002.007.0948的圖片(20020070948_I001.jpg)(CC BY),第1張,共2張
登錄號:2002.007.0948的圖片(20020070948_I002.jpg)(CC BY),第2張,共2張
典藏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登錄號:2002.007.0948

尺寸:14.1 x 9.1cm
歷史分期:1895-1945(日本時代)
類別一:圖書文獻類,明信片,經濟產業,其他
創作者/製造者:不詳
製造地:不詳
關鍵詞:繪葉書、觀光、旅行、製鹽、曬鹽、萬國郵政聯盟
文物描述:1.本物件為以臺灣天日鹽採鹽狀況為主題之明信片,正面為天日鹽採鹽狀況黑白照片,畫面中可見廣闊之鹽田,有數名鹽工於鹽田中辛勤工作,右下有1段文字「台灣天日鹽採鹽狀況ノ二」,左下有「Y116」字樣;背面為空白明信片橫式書寫面,以藍色單色印刷,右上為郵票黏貼處,右側有「郵便はかき」字樣,上方有由上至下2行字樣,分別為「UNION POSTALE UNIVERSELLE」、「Carte Postale」。
2.《島夷志略》中曾提及臺灣原住民煮海水為鹽,而真正成為製鹽產業則為鄭氏時期,陳永華於西元1665年在臺江內海地區開闢鹽田,引海水入田,並由日曬,此後便開啟了臺灣西部地區的曬鹽史,而曬鹽法又被稱為天日曬鹽,顧名思義即為利用陽光,始海水蒸發,結晶成鹽,此種製鹽法曾盛行於臺灣西南部沿海,最關鍵因素則為蒸發量,因此較適用於乾濕季分明之南部地區,今臺灣之鹽田已轉為觀光用途。
參考資料:1.余光華,2011。臺灣的鹽業發展,科學發展月刊,457:80-83。
2.陳柏志,2007。臺灣鹽業文化景觀之研究-以七股鹽場為例。桃園:中原大學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論文。
3.陳丁林,2004。南瀛鹽業的發展與回顧,南瀛文獻,3:頁:93-114。
編目者:藏品編目管理員2
編目日期:2025/10/10
已瀏覽清單
藏品(衛生隊人員)的圖片
藏品(皮影戲偶頭-末)的圖片
藏品(尖葉耳蕨)的圖片
藏品(日治時期神田永壽堂販售之藥袋)的圖片
藏品(陶杯)的圖片
藏品(金淼寫真舘玻璃版底片73)的圖片
藏品(岩波講座 世界文學 第4回)的圖片
藏品(民國35年旗山區勸募義勇警察隊經費公函)的圖片
瀏覽過這件藏品的人,也瀏覽過
藏品(椰子樹)的圖片
藏品(高雄南海商店發行高雄火車站的椰子樹)的圖片
藏品(臺灣高雄棕櫚樹)的圖片
藏品(臺南名勝孔廟大成殿)的圖片
藏品(生蕃屋商店發行南國印象椰子)的圖片
藏品(臺南孔廟大成殿)的圖片
藏品(臺南孔廟大成殿)的圖片
藏品(臺南孔子廟大成殿)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