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登錄號:2002.007.0956
尺寸:14.1 x 9.1cm
歷史分期:1895-1945(日本時代)
類別一:圖書文獻類,明信片,其他
創作者/製造者:不詳
製造地:不詳
關鍵詞:觀光、旅行、繪葉書、鹽業、萬國郵政聯盟
文物描述:1. 本物件為以臺灣鹽田結晶池為主題之明信片,其正面為鹽田結晶池黑白照片,影像中為阡陌交錯延伸的鹽田,鹽田之中間處,有6個雙雙併排的圓形凹洞為鹽滷池,影像前方中央位置,亦有一個圓形向下的鹽滷池,影像右上位置,有4棟單層樓式平房,影像下方標有「臺灣鹽田結晶池」、「10」、「(K)」。背面為空白明信片橫式書寫面,以藍色單色印刷,右上方框為郵票黏貼處,右側為「郵便はがき」,上方為「UNION POSTALE U□IVERSELLE.」、「CARTE PO□TALE」,中間有一道分隔線,其右方有一由左上自右下的毀損線條。
2.《島夷志略》中曾提及臺灣原住民煮海水為鹽,而真正成為製鹽產業則為鄭氏時期,陳永華於西元1665年在臺江內海地區開闢鹽田,引海水入田,並由日曬,此後便開啟了臺灣西部地區的曬鹽史。此一曬鹽法又被稱為天日曬鹽,即利用陽光使海水蒸發結晶成鹽,此製鹽法盛行於臺灣西南部沿海,最關鍵因素為蒸發量,因此較適用於乾濕季分明之南部地區,今臺灣鹽田已轉為觀光用途。
參考資料:1.余光華,2011。臺灣的鹽業發展,科學發展月刊,457:80-83。
2.陳柏志,2007。臺灣鹽業文化景觀之研究-以七股鹽場為例。桃園:中原大學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論文。
3.陳丁林,2004。南瀛鹽業的發展與回顧,南瀛文獻,3:93-114。
編目者:藏品編目管理員2
編目日期:2025/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