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藏品資訊
黑緞地素面下端寬形附綁帶兜
登錄號:2003.008.0267的圖片(20030080267_P001.tif)(CC BY),第1張,共2張
CC BY(姓名標示)    圖檔加入下載清單圖示
登錄號:2003.008.0267的圖片(20030080267_P001.tif)(CC BY),第1張,共2張
登錄號:2003.008.0267的圖片(20030080267_P002.tif)(CC BY),第2張,共2張
典藏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登錄號:2003.008.0267

尺寸:173.5 x 43.5 x 1.3cm
歷史分期:1683-1895(清代),1895-1945(日本時代)
類別一:器物類,生活衣飾與用品,衣裳帽履
創作者/製造者:不詳
製造地:臺中霧峰
關鍵詞:刺針、雲紋
文物描述:1. 此件為菱形下端略寬形肚兜,正面為黑緞布,背面為藍色棉布,腰部兩側有綁繩。裝飾方面,主要使用白線,在圍頸、肚兜四邊、腰部、圍腹口袋的雲紋框,乃至圍腹口袋上方菱形框,均以刺針做出雙框,雖然沒有其他紋樣,但此種拼布方式為臺灣肚兜代表性的紋樣佈排形式,與2003.008.0268非常類似。此件肚兜源於臺中霧峰,下端略窄呈圓弧,以單色線為主繡出紋樣,表現當地風格特色。
2. 肚兜出現時間不會晚於漢代,隨時代形制、名稱均有改變,至清代開始稱作肚兜,臺灣也承襲此一名稱,別名還有抹胸、裹肚、兜兜等,但是臺灣肚兜通常先將紋樣繡於布片,再縫於肚兜上,裝飾安排上,紋樣多集中在下方口袋與緄邊,此兩點與中國地區肚兜有很大差別。另外,早期肚兜男女老幼都會使用,口袋部分有時會放置香料或藥材,可見肚兜還有香囊以及藥療的功能。
參考資料:1. 戈思明主編,2006。臺灣傳統刺繡之美。臺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
2. 黃光男主編,2004。美麗與吉祥——中國傳統刺繡展。臺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
3. 黃永川主編,1995。國立歷史博物館珍藏臺灣早期民間服飾。臺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
4. 蘇旭珺,2001。臺灣早期漢人傳統服飾,頁69-71。臺北市:傳藝中心。
編目者:委託編目-博典科技文化有限公司
編目日期:2018/12/09
已瀏覽清單
藏品()的圖片
藏品(屋宅構件(斗))的圖片
藏品(施工標準圖)的圖片
藏品(昭和15年3月9日竹南庄長林萬吉、國語講習所長松元邦人給各區總代、部落振興會長、專任講師公文)的圖片
藏品(蘇聯3戈比幣)的圖片
藏品(白虎紙錢印記)的圖片
藏品(〈賣藥人與猴子〉)的圖片
藏品(榮譽博士學位證書)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