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藏品資訊
日本伊勢神宮掛軸組
登錄號:2004.007.0458的圖片(20040070458_I001.jpg),第1張,共1張
僅限公開瀏覽   
典藏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登錄號:2004.007.0458

尺寸:177 x 187.5 x 3cm
歷史分期: 1926-1945(日本時代-昭和時期)
推測年份(西元):1936~1945
類別一:器物類,宗教禮俗,神像及象徵物
創作者/製造者:不詳
製造地:臺灣
關鍵詞:正廳改善運動、皇民化運動、神宮大麻、天照大神
文物描述:1.本件為日本伊勢神宮掛軸組,為日治後期皇民化政策之「正廳改善運動」中,於正廳供桌正中央懸掛的標準掛軸。本組含有2件繪製伊勢神宮建築外觀的掛軸,1件帶有裝裱之天、地軸頭,整體畫幅較長,另1件則已去除軸頭,僅留存畫心及兩側裱紙,共1組2件。2件圖繪主要畫面內容皆繪出日本伊勢神宮建築的樣貌,包括雲霧繚繞的山林背景、神社入口兩側的石燈籠、連接人界與神域的鳥居,以及神宮主體。其中神宮建築皆具體繪出屋脊兩端交叉突出的「千木」,以及屋頂大樑上橫向排列的「鰹木」,兩種建築裝飾都是日本古代皇族建築經常使用的設計,象徵著神聖而崇高。
2.日治時代末期,日本對外戰事逐漸擴大,先後經歷九一八事變、中日戰爭、太平洋戰爭等;而臺灣總督府為因應戰爭局勢,對臺的統治方式也轉以去除臺灣傳統文化色彩,以「內外地一體」、臺灣人「皇國臣民化」為目標。在一連串的政策中,推行「國家神道」即為一項非常重要的改革。政府除了在全臺廣建神社之外,也呼籲臺灣人民在家中安置「神棚」,1936年並衍生發展出「正廳改善運動」,抑制了臺灣人正廳供桌上供奉祖先牌位及神像的傳統,取而代之的是祀奉「神宮大麻」,以促使天皇始祖天照大神的「大麻」能成為臺灣家庭信仰中心。
參考資料:1.皇民化運動,臺灣大百科全書,https://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3803(瀏覽日期:2022/06/25)。
2.蔡錦堂,1991。日據末期臺灣人宗教信仰之變遷——以「家庭正廳改善運動」為中心,思與言,29(4):65-83。
編目者:委託編目-博典科技文化有限公司
編目日期:2022/09/19
已瀏覽清單
藏品(香園閣四委角口深腹銀碗)的圖片
藏品(石鐮)的圖片
藏品(反共宣傳展覽用圖片)的圖片
藏品(日本旅行協會臺灣支部主催滿鮮視察團日程)的圖片
藏品(〈二十萬分之一臺東廳管內圖〉)的圖片
藏品(影偶頭—武末)的圖片
藏品()的圖片
藏品(龍瑛宗母親劉彭足妹獨照)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