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藏品資訊
觀察雜誌社出版《觀察》週刊第15號
登錄號:2004.021.1631的圖片(20040211631_I003.jpg),第1張,共4張
僅限公開瀏覽   
登錄號:2004.021.1631的圖片(20040211631_I003.jpg),第1張,共4張
登錄號:2004.021.1631的圖片(20040211631_I001.jpg),第2張,共4張
登錄號:2004.021.1631的圖片(20040211631_I002.jpg),第3張,共4張
登錄號:2004.021.1631的圖片(20040211631_I004.jpg),第4張,共4張
典藏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登錄號:2004.021.1631

尺寸:18.9 x 26.1 x 0.4cm
歷史分期: 1965-(1965迄今)
類別一:圖書文獻類,雜誌期刊,政治社會
創作者/製造者:觀察雜誌社
關鍵詞:黨外、黨外雜誌、鄧維楨、鄧維賢
文物描述:  此為觀察雜誌社1988年4月9日出版的《觀察》週刊第15號,內容計有〈蔣孝武、鄧樸方秘密接觸?〉(陳叔通)、〈有沒有「第三類接觸」?〉、〈海峽兩岸遙相呼應:台灣可幫助中國大陸發展〉(經濟學人)、〈老鼠怒吼!-台灣觸發反美情緒!〉( 香港「遠東經濟評論」)、〈宮廷派絕地大反撲!-蔣孝勇涉及「十八個工程弊案」!?〉(簡中興)、〈情治單位「內鬥內行」、「外鬥外行」!〉(何山)、〈「黑機關」裡的「黑預算」〉、〈「大湖事件」是」美麗島事件」的翻版?〉、〈朱高正:「國民黨有種就逮捕我!」〉、〈「國大全聯會」是」非法團體」! 〉、〈寫在「末代皇帝全傳」的前面〉(鄧維賢)、〈探視黃華,人潮絡繹不絕〉等。
  此物件為《觀察》雜誌,為《政治家》雜誌被查禁後的接續刊物,於1988年創辦,主要的創辦人為鄧維楨、《民主叢書》、《觀察》等。鄧維楨為《大學雜誌》的創辦人,此雜誌於1960年代末期至1970年代初為臺灣社會帶來監督政府、社會改革的風氣,而到了美麗島事件後,造成民眾對政治議題的關心,鄧維楨也隨之創辦《政治家》雜誌介紹黨外人物,也加以介紹黨外的活動以及評論政治時局。鄧維楨在在臺灣文化界活動,參與創辦遠景、遠流、長橋、鹿橋等出版社,也為重要的黨外人士。
  「黨外」一詞主要為非中國國民黨的臺灣政治勢力,而「黨外」政治勢力,主要的宣傳方式為「黨外雜誌」,「黨外雜誌」最早如1950年代的《自由中國》、1970年代的《大學》、《臺灣政論》,後在1980年代「黨外雜誌」發展蓬勃,代表刊物為《八十年代》與《美麗島》,最終,這股媒體趨勢在1986年民進黨成立、1987年解除戒嚴之後逐漸式微。「黨外雜誌」在當時激起了臺灣民眾的民主意識,也逐步促成了言論自由開放。(蕭淑玲,2006,153-155)。
參考資料:彭琳淞,2007。自由‧民主‧本土‧臺灣――看臺灣戒嚴時期的政論雜誌,全國新書資訊月刊,105:30-40

蕭淑玲,2006。臺灣黨外雜誌對黨外運動的作用(1979~1986)—以《八十年代》系列、《美麗島》、《蓬萊島》系列兩大路線為例。桃園: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黨外雜誌,文化部臺灣大百科全書,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2301(瀏覽日期:2019/11/05)。
編目者:委託編目-亞洲數位典藏02
編目日期:2020/08/21
已瀏覽清單
藏品(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11)的圖片
藏品(糕粿印模)的圖片
藏品(水電配置圖)的圖片
藏品(江玲明星卡)的圖片
藏品(吳紹同135底片48)的圖片
藏品(幽情安平港(簡譜及歌詞))的圖片
藏品(傘房龍鬚菜)的圖片
藏品(白髮苔屬)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