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藏品資訊
香港美國新聞處發行《今日美國》第17期
登錄號:2004.028.5424的圖片(20040285424_I001.JPG),第1張,共4張
僅限公開瀏覽   
登錄號:2004.028.5424的圖片(20040285424_I001.JPG),第1張,共4張
登錄號:2004.028.5424的圖片(20040285424_I002.JPG),第2張,共4張
登錄號:2004.028.5424的圖片(20040285424_I003.JPG),第3張,共4張
登錄號:2004.028.5424的圖片(20040285424_I004.JPG),第4張,共4張
典藏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登錄號:2004.028.5424

尺寸:19.1 x 26.5 x 0.2cm
歷史分期: 1945-1965(二戰後初期)
類別一:圖書文獻類,雜誌期刊,政治社會
關鍵詞:美援、冷戰、韓戰
文物描述:  此為一紙質書籍。此書為香港美國新聞處於1950年6月10日出版的《今日美國》第1卷第15期。封面照片為刻有美國四位總統:喬治‧華盛頓、湯瑪斯‧傑佛遜、西奧多‧羅斯福、亞伯拉罕‧林肯面容的拉什莫爾山。
  《今日美國》為美國國務院在冷戰時期於香港創辦,藉以針對遠東地區進行宣傳之綜合性刊物,編印單位為香港美國新聞處。《今日美國》的創刊時間約在1950年,這份刊物於1952年改名為《今日世界》,成為美援體制在東亞華語世界的重要宣傳媒介。
  在1950年韓戰爆發之背景下,美國意識到東亞區域在其全球戰略上的重要性。為了加強圍堵共產陣營,美國以經濟援助、軍事合作之模式拉攏日本、南韓、臺灣、菲律賓等國家,建立「東亞島防禦鍊」。《今日美國》與《今日世界》,即為此一政策在文化面向上的產物。
參考資料:趙稀方,2019。報刊香港:歷史語境與文學場域,頁255。香港:三聯書店。

應鳳凰,2013,香港文學傳播臺灣三種模式:以冷戰年代為中心,全國新書資訊月刊。
編目者:委託編目-亞洲數位典藏02
編目日期:2020/08/21
已瀏覽清單
藏品(亞粗毛鱗蓋蕨)的圖片
藏品(1950至2006年臺灣常民生活)的圖片
藏品(明星卡)的圖片
藏品(興欽雜誌3期)的圖片
藏品(鐵製縫針)的圖片
藏品(1950至2006年臺灣常民生活)的圖片
藏品(林保仁縣長主政照片:縣長林保仁視察-45)的圖片
藏品(1950至2006年臺灣常民生活)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