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藏品資訊
背兒帶
登錄號:20042500035的圖片(20042500035_0001.JPG)(CC BY-NC),第1張,共10張
CC BY-N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圖檔加入下載清單圖示
登錄號:20042500035的圖片(20042500035_0001.JPG)(CC BY-NC),第1張,共10張
登錄號:20042500035的圖片(20042500035_0002.jpg)(CC BY-NC),第2張,共10張
登錄號:20042500035的圖片(20042500035_0003.jpg)(CC BY-NC),第3張,共10張
登錄號:20042500035的圖片(20042500035_0004.jpg)(CC BY-NC),第4張,共10張
登錄號:20042500035的圖片(20042500035_0005.jpg)(CC BY-NC),第5張,共10張
登錄號:20042500035的圖片(20042500035_0006.jpg)(CC BY-NC),第6張,共10張
登錄號:20042500035的圖片(20042500035_0007.jpg)(CC BY-NC),第7張,共10張
登錄號:20042500035的圖片(20042500035_0008.jpg)(CC BY-NC),第8張,共10張
登錄號:20042500035的圖片(20042500035_0009.jpg)(CC BY-NC),第9張,共10張
登錄號:20042500035的圖片(20042500035_0010.jpg)(CC BY-NC),第10張,共10張
文物分類:人類學\民族學
標本說明:本件藏品長485公分、寬72.6公分,為苗族的單件式背兒帶,採集自貴州黃平谷隴,形制介於史前館背兒帶圖錄中,單件式背兒帶的類型3和類型7之間。此種主片散發著金光色澤的背兒帶,是貴州谷隴一帶苗族的布料特色。據說此染布技法是民國以後改採化學染料,將布料染至深褐色,再反覆以木槌捶搗後,將布面攤開,並以松煙燻烤,經過上列工序後,布面變成金黃色,紋理若隱若現,衣服也有防蟲防蛀的效果。可惜此種布料容易質變,碰觸後皆會留下藍紫色痕跡,經常曝光的部分會逐漸變成咖啡色。雖然整件背兒帶沒有任何繡紋,不過金布的色澤使得本件在以裝飾和用色著稱的中國西南少數民族背兒帶中仍顯得耀眼。

館藏編號:20042500035

典藏單位: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已瀏覽清單
藏品(仁濟院食堂)的圖片
藏品(重修水仙宮碑記拓本)的圖片
藏品(光緒14年11月賴燮和立借銀字)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