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分類:人類學\民族學
標本說明:本件瑤族頭帕長221.5公分、寬38公分,呈長條形。底布為藏青底白花的楓香染布,兩端以草綠色、淡鵝黃色緹花布鑲邊,並加上各五條管珠紅穗綴飾,增加裝飾效果。楓香染布的花紋,以密布的帶眼珠子碎花紋為主,各單元以三道直線做區隔。中央處另有九朵花瓣逆時鐘旋轉的團花紋,團花中央帶有太陽紋或眼珠子碎花紋,花瓣採數層交疊平行曲線筒形的造型,內部填有四個相交疊的曲線筒形線條,接近中央處的兩邊另有回字雲雷紋與變形卍字紋的裝飾單元,與主要的碎花紋以三道直線為區隔,採取回字雲雷紋-變形卍字紋-回字雲雷紋的布局。與草綠色直布條相交處,以短橫線、內帶"V"字紋的梯形做堆疊,營造出連續小草紋的裝飾單元。瑤族服裝經常運用到蠟染工藝,特別是白褲瑤最為廣泛,但大多用於衣身後背、女子裙裝、綁腿的紋樣,較少用在頭帕上。相較之下,「繞家人」具有楓香染頭帕的服飾特色,無論節日慶典還是日常生活,繞家婦女皆會配戴頭帕,將長方形頭帕覆於頭頂、兩側向內扣進纏裹頭圍處的額帕上,後部自然披覆於髮髻上,像屏風一樣保護後腦,本件頭帕應屬「繞家人」所製作使用。黔東南麻江地區的「下繞」繞家人,經民族識別後被劃歸為瑤族分支,但其與被劃為苗族的都勻「上繞」自認同屬一支,有別於鄰近的其他民族。麻江「下饒」的防染技術與他族並不相同,描繪的防染液是以楓香樹脂、松樹脂加牛油調製而成的木蠟,並且剖竹片削成尖頭竹刀,工具與防染材料均相當原始,因此圖案受工具之限而表現出線條短拙的樸實美感,圖樣以旋轉紋的團狀花、半抽象的動物花草紋為主,布局飽滿、線條流暢。繞家人相信,反光性的材質能夠有袪除邪穢的效果,本物件所具備的垂墜綴飾,在裝飾性之外亦有祈福意味。
館藏編號:20042500303
典藏單位: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