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分類:人類學\民族學
標本說明:本件藏品寬18.3公分,繡片呈長方形,以兩塊藍色及水藍色緞布的組合為底,交接處加上藍色布條,布條上下飾有兩條平行的白底紫花菱狀斜十字紋挑花布條,中間縫有藍綠色辮狀編帶,緞布上以平繡為主的刺繡做成裝飾紋樣,藍色長條單元採用蒼藍色繡線,中間為小宗廟紋,兩旁延伸出對稱的花草紋,下方矩形單元則採用青瓷綠色繡線,中間為一宗廟紋,宗廟內人物兩旁的柱子採用鎖邊繡製成,下方兩旁為一對身體中間帶有銅錢紋的葉龍紋,葉龍身體內的彎線採用釘線繡做成,向外則有一對上下展翅、朝向外側的鳳鳥紋。平繡是苗族服飾中最普遍運用的技法,刺繡時搭配各式針法,繡出寫實且細膩的圖案,黔東南的台江施洞地區與雷山西江地區皆經常用於製作各類動物圖案,但台江施洞地區用色較為單一,且以紅色、暗藍紫色為主,本件色彩明亮、配色多樣,並且點綴有鎖邊繡;雷山台江地區的苗族喜愛龍、鳳、鳥蝶、牡丹、石榴等動植物花紋,拉鎖繡最常使用,但亦常見平繡技法,以不同色的繡線交雜使用、營造繽紛的視覺效果,做出輕巧纖細的對稱圖案,施於服飾袖部、前襟、肩部等部位。苗族認為龍是賜福與人的神物、幸福美好的象徵,與人相處共融而不發號施令、使人懼怕,因此龍紋造型不像漢族的龍,有著象徵權威力量的獸首及鷹爪、代表帝王尊貴的金色外衣,其形態自由多變,可隨意加上牛頭、蛇身、蟲足、魚尾、鳥頭,充滿單純質樸的美感與稚氣親密感,其中葉龍紋龍身為對生樹葉,葉子構成鳥體或蛇體,有時會加上羽翼,造型十分特殊;鳳鳥是苗族紋飾中最多見的題材之一,雞雉、孔雀、雀鳥等,今日苗族村寨中,跳蘆笙舞時仍有穿雞毛裙、頭戴羽翎的習俗,黔東南丹寨地區更保有「百鳥衣」的服裝,可見鳥類圖案在苗族服飾裝飾中的地位。
館藏編號:20042600350
典藏單位: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