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分類:人類學\民族學
標本說明:本件藏品寬18公分,繡片呈長方形,由米色胚布及縫於其上的兩塊綠色、紅色緞布為底,施加以拉鎖繡技法為主的刺繡,做成左右對稱的裝飾紋樣,色彩交錯、繽紛豐富。綠色長條緞布上為花草紋,卷蔓枝條呈雲勾狀,紫色桃果紋帶有羊角狀渦旋;紅色矩形緞布中央為一七環花紋,先鋪排綠色長條形辮狀編帶,勾勒出環花的輪廓與兩邊的外框線,並以鎖金技法釘縫細窄金箔於編帶兩側,各環之間的紡錘狀交接處以黑色緞布布塊加以填充,而各環內外則布置拉鎖繡做成的蝴蝶紋、團花紋、花草紋,最中心處則是宗廟紋,七環花紋兩側則有上下開展的花草紋,向上長出桃果紋、向下則是葫蘆紋。拉鎖繡又稱「挽針繡」、「拉鎖子」、「鎖絲繡」、「辮繡」,製作時運用兩條針線,運針時先將第一條繡線從背面刺出繡面並逆時針盤繞一圈,第二條繡線緊鄰著第一條繡線刺出繡面,將第一條繡線所繞的線圈加以固定,以此構成圖案;從使用的紋樣種類與布局、工藝技法,本件繡片為採集自黔東南,本地區的苗族喜愛龍、鳳、鳥蝶、牡丹、石榴等動植物花紋,常使用拉鎖繡技法做成圖案,施加於衣袖、前襟、肩部等部位,相較女子盛裝款式類似的台江地區,西江地區的刺繡裝飾構圖較為鬆散、輕巧纖細。
館藏編號:20042600353
典藏單位: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