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藏品資訊
縱橫雜誌社出版《縱橫》月刊第5卷第6期總號30號
登錄號:2005.006.0175的圖片(20050060175_I001.jpg),第1張,共4張
僅限公開瀏覽   
登錄號:2005.006.0175的圖片(20050060175_I001.jpg),第1張,共4張
登錄號:2005.006.0175的圖片(20050060175_I002.jpg),第2張,共4張
登錄號:2005.006.0175的圖片(20050060175_I003.jpg),第3張,共4張
登錄號:2005.006.0175的圖片(20050060175_I004.jpg),第4張,共4張
典藏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登錄號:2005.006.0175

尺寸:18.9 x 25.9 x 0.4cm
歷史分期: 1965-(1965迄今)
推測年份(西元):1983
類別一:圖書文獻類,雜誌期刊,政治社會
創作者/製造者:縱橫雜誌社
關鍵詞:黨外、黨外雜誌
文物描述:  此為縱橫雜誌社1983年9月出版的《縱橫》月刊第9卷第6期總號30號,內容計有〈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給王昇將軍的幾句真心話〉(李瑜)、〈桃園幫.余家班.康家班〉(沈浮)、〈許國泰是不是「政治生力麵」?〉(阿里)、〈黃昏的故鄉,故鄉的黃昏-冷眼看黨外紛爭 〉(金鋼)、〈黨外「好酒沈甕底」?〉(又K)、〈中國大陸:革命之火不再燎原?〉(戴興明節譯)、〈為雷渝齊卜吉凶〉(夏朝華)、〈在理想與現間躑躅-談提名簡又新的是與非〉(辛文)、〈台灣經濟「打秋風」-從「豬哥彬」到丸億「楊家將」〉(楊晉)、〈徐享「富都」至台北?香港「浮屠」在何處?-論台灣對香港大限的態度與作法〉(樵隱)、〈文明處在火山口上-諾貝爾和平獎瑣記〉(林建)、〈都是水惹的禍!-鄧小平.康寧祥.泡疹〉(夏娃)等。
  此件為縱橫雜誌社出版的《縱橫》雜誌,最早於1981年由鄭臨安創刊,由宋文誠主編,為1980年代的黨外雜誌之一。《縱橫》試圖連接黨內與黨外勢力,讓國民黨能正視黨外勢力,產生兩黨競爭的利民主改革。另外在統獨立場上,《縱橫》雜誌則反對臺灣獨立,偏向統一立場。
  「黨外」一詞主要為非中國國民黨的臺灣政治勢力,而「黨外」政治勢力,主要的宣傳方式為「黨外雜誌」,「黨外雜誌」最早如1950年代的《自由中國》、1970年代的《大學》、《臺灣政論》,後在1980年代「黨外雜誌」發展蓬勃,代表刊物為《八十年代》與《美麗島》,最終,這股媒體趨勢在1986年民進黨成立、1987年解除戒嚴之後逐漸式微。「黨外雜誌」在當時激起了臺灣民眾的民主意識,也逐步促成了言論自由開放。(蕭淑玲,2006,153-155)。
參考資料:彭琳淞,2007。自由‧民主‧本土‧臺灣――看臺灣戒嚴時期的政論雜誌,全國新書資訊月刊,105:30-40 。

黨外雜誌,文化部臺灣大百科全書,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2301(瀏覽日期:2019/11/05)。

蕭淑玲,2006。臺灣黨外雜誌對黨外運動的作用(1979~1986)—以《八十年代》系列、《美麗島》、《蓬萊島》系列兩大路線為例。桃園: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編目者:委託編目-亞洲數位典藏02
編目日期:2020/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