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藏品資訊
鐘鼓鑼雜誌社出版《蓬萊島的鐘鼓鑼》週刊第6期總號29號
登錄號:2005.006.0115的圖片(20050060115_I001.jpg),第1張,共4張
僅限公開瀏覽   
登錄號:2005.006.0115的圖片(20050060115_I001.jpg),第1張,共4張
登錄號:2005.006.0115的圖片(20050060115_I002.jpg),第2張,共4張
登錄號:2005.006.0115的圖片(20050060115_I003.jpg),第3張,共4張
登錄號:2005.006.0115的圖片(20050060115_I004.jpg),第4張,共4張
典藏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登錄號:2005.006.0115

尺寸:19 x 26 x 0.4cm
歷史分期: 1965-(1965迄今)
推測年份(西元):1984
類別一:圖書文獻類,雜誌期刊,政治社會
創作者/製造者:鐘鼓鑼雜誌社
關鍵詞:黨外、黨外雜誌、黃天福
文物描述:  此為鐘鼓鑼雜誌社1984年12月出版的《蓬萊島的鐘鼓鑼》雜誌第1卷第6期,內容計有〈外交雜牌軍-診斷駐外單位的弊病〉(馬武)、〈「揚」頭青春已逝,「書」就萬丈豪情-歡迎林書揚還鄉〉(姚國建)、〈我回來了!李金木擁抱家人〉(陳清立)、〈魯俊被警察「掃黑」!-黑道埋葬了魯老師〉(望渺茫)、〈孔祥熙之子在美建神秘大院〉(陳昭華)、〈江南命案國民黨躲得了嗎?〉(徐宏基)、〈聯合報的帝國主義-看王惕如何欺壓員工〉(劉路潭)、〈國民黨動輒「處死」-談「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修正案〉(牛踐終)、〈「南加州台灣同鄉會」返台交涉內幕--由談判、妥協到突生破裂〉(高思)、〈心懷關愛的人永遠不孤寂!--張俊宏獄中致女兒乃文書簡〉(張俊宏)、〈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公政會解散算了!〉(曾心儀)、〈國民黨消滅台灣話的統谷者心態〉(于珊珊記錄)、〈 祭悼林母游太夫人暨亮均、亭均小妹妹輓聯〉等。
  此物件為《蓬萊島的鐘鼓鑼》雜誌,此雜誌的前身為《鐘鼓樓》雜誌,且在1980年「美麗島大審」後不久,就接著創刊,創刊號可謂是美麗島事件專號,然而立刻遭到查禁,於是創刊人黃天福(為黃信介之弟),於1983年1月創辦《鐘鼓鑼》,並自詡做為黨外力量的先鋒,並投身爭取民主政治的「戰場」之中,此雜誌為1980年代崛起的黨外雜誌之一,重要的創辦人黃天福以及陳水扁。
  「黨外」一詞主要為非中國國民黨的臺灣政治勢力,而「黨外」政治勢力,主要的宣傳方式為「黨外雜誌」,「黨外雜誌」最早如1950年代的《自由中國》、1970年代的《大學》、《臺灣政論》,後在1980年代「黨外雜誌」發展蓬勃,代表刊物為《八十年代》與《美麗島》,最終,這股媒體趨勢在1986年民進黨成立、1987年解除戒嚴之後逐漸式微。「黨外雜誌」在當時激起了臺灣民眾的民主意識,也逐步促成了言論自由開放。(蕭淑玲,2006,153-155)。
參考資料:彭琳淞,2007。自由‧民主‧本土‧臺灣――看臺灣戒嚴時期的政論雜誌,全國新書資訊月刊,105:30-40

蕭淑玲,2006。臺灣黨外雜誌對黨外運動的作用(1979~1986)—以《八十年代》系列、《美麗島》、《蓬萊島》系列兩大路線為例。桃園: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黨外雜誌,文化部臺灣大百科全書,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2301(瀏覽日期:2019/11/05)。
編目者:委託編目-亞洲數位典藏02
編目日期:2020/08/21
已瀏覽清單
藏品(長條板單面雕四圓糕印)的圖片
藏品(劍山風雲)的圖片
藏品(高雄市右昌大橋工程)的圖片
藏品(林柏燕老師與泰崗部落族人)的圖片
藏品(絲皮菌屬)的圖片
藏品(海螺)的圖片
藏品(褐毛四照花)的圖片
藏品()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