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藏品資訊
瓷殼座掛鐘組
登錄號:2005.012.0137的圖片(20050120137_I001.jpg),第1張,共3張
僅限公開瀏覽   
登錄號:2005.012.0137的圖片(20050120137_I001.jpg),第1張,共3張
登錄號:2005.012.0137的圖片(20050120137_I002.jpg),第2張,共3張
登錄號:2005.012.0137的圖片(20050120137_I003.jpg),第3張,共3張
典藏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登錄號:2005.012.0137

尺寸:36.8 x 14.7 x 36cm
歷史分期:1895-1945(日本時代)
推測年份(西元):1895~1970
年代描述:1895年日本治理臺灣後,時鐘逐漸普遍,一直到1960-70年代,需上發條的機械鐘逐漸被電鐘取代,以此作為推測年代依據。
類別一:器物類,建築與居處空間,家具
創作者/製造者:不詳
製造地:不詳
關鍵詞:機械鐘、掛時計、
文物描述:1.本件瓷殼掛鐘組,分為鐘體、鐘擺與發條鑰匙3部件。本件掛鐘鐘殼為陶瓷製品,歐式宮廷造型,陶瓷殼噴上粉紅釉色,並彩繪花朵及金色線條裝飾,掛鐘以發條上鍊做為時鐘的動力來源,透過機芯下方的擺錘左右擺動帶動齒輪計算時間。製作精美的掛鐘除了報時功能外,也具有美化家內或公共場所的裝飾用途。
2.臺灣從日本時代開始引進格林威治標準時間及星期制,推動民眾養成守時觀念與習慣,進而促使時鐘逐漸普及於民間。尤其是日式木質掛鐘,品牌、樣式多,是當時臺灣體面人家客廳必備掛飾之一。
參考資料:蘇文清,2017。臺灣早期⽇式⽊質機械掛鐘之研究與修復,⽂化資產保存學刊,42︰73-91。
編目者:委託編目-博典科技文化有限公司C
編目日期:2020/10/19
已瀏覽清單
藏品(吳信政〈四十萬分一臺灣地圖〉)的圖片
藏品(建築圖)的圖片
藏品(墨斗)的圖片
藏品(關公刮骨療傷)的圖片
藏品(來自家鄉的聲音)的圖片
藏品(建築圖)的圖片
藏品(臺南市街)的圖片
藏品(林柏燕老師與泰崗部落族人)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