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分類:人類學\民族學
標本說明:本件藏品為貴州黔西北苗族背兒帶,又稱小孩「背帶」或「背扇」,是背負、繫綁和包裹幼兒時,所使用的寬帶和被子,長60公分、寬56公分。
本藏品的綁帶部分已被截去,僅餘主片部分。主片略呈正方形,採用蠟染工藝製作,以藍白為基調,主體以粗細不等的直線紋與少許精細紋樣分隔出疏密不等的格子。格子內印有對稱的鶺宇鳥紋,紋樣中還點綴紅、綠、粉、黃絲線平繡的點子花,不僅豐富了主片的色彩,亦增添了層次感。
在功能上,背兒帶解放了照顧者的雙手,使其能兼顧日常工作與幼兒照料的需求,同時背負也為孩子提供安全感,增進母子間的親密度。通常用到小孩四、五歲才收起。
苗族人傳說在尚無穀種的遠古時代,人類派鶺宇鳥到天上去求賜穀種,天神不允,機智的鶺宇鳥趁其不察,把穀種暗藏羽毛裡帶回人間,世界上從此就有了穀物,因此鶺宇鳥紋象徵著希望。
整件藏品傳達了母親對新生命的期待與祝福。背兒帶在苗族社會中,常與小孩、胎衣和臍帶的意象相連,孩子還小時絕不能變賣,就算偶然讓出珍藏,也必然做些簡單的儀式,如剪去背帶的小部分,卸去垂掛的香囊、流蘇,或乾脆拆去背帶兩邊的寬帶,僅餘主片。苗族人相信,唯有如此孩兒的魂魄才不遠離,身體才會無病無災,平安長大。這就是背兒帶藏品常殘缺不完整的原因。
館藏編號:20051900013
典藏單位: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