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藏品資訊
臺南市市議員候選人蘇裕夫選舉宣傳單
登錄號:2006.002.1345的圖片(20060021345_I001.jpg)(僅限公開瀏覽),第1張,共2張
僅限公開瀏覽   
登錄號:2006.002.1345的圖片(20060021345_I001.jpg)(僅限公開瀏覽),第1張,共2張
登錄號:2006.002.1345的圖片(20060021345_I002.jpg)(CC BY),第2張,共2張
典藏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登錄號:2006.002.1345

尺寸:12.7 x 17.5cm
歷史分期: 1965-(1965迄今)
類別一:器物類,政治社教,文宣告示
關鍵詞:縣市議員選舉、地方自治、選舉宣傳品
文物描述:  此物件為一紙質選舉文宣,內容為臺南市議員候選人蘇裕夫的相關介紹,正面寫有蘇裕夫的選舉事務所地址及電話,以及附有蘇裕夫的照片跟選舉口號,背面則寫有蘇裕夫的學歷、經歷及口號。
  本物件提到的蘇裕夫曾擔任第8至11屆臺南市議員,於第2次國大代表增額選舉中當選,並獲聘為陳水扁政府的總統府顧問,從政生涯中並未加入任何黨派。在1988年蔣經國去世之後,政壇人士曾提出一系列關於中華民國憲法修正或重訂的草案,蘇裕夫、張文英、陳照娥便以吳豐山為首發表過《中華民國基本法草案》。
  臺灣的縣市議員選舉始於日治時代,在1935年6月臺灣總督府發佈《市會議員及街庄協議會員選舉規程》後,在該年的11月22日舉行全臺第一次地方民意代表選舉,此次選舉,選出的民意代表官選、民選各半,而選出來之議員僅具議決權,不具有提案、質詢等權責。後在國民黨政府派員接收臺灣後,1945年臺灣行政長官公署公布「臺灣省各級民意機關成立方案」,並於1946年辦理間接選舉產生縣市參議員。而在1950年,舉辦了第1屆民選的縣市議員選舉,臺灣民眾得以選出為自身權益喉舌的議員。
參考資料:曾建元,2019/2/28。中國制憲與臺灣制憲,頁:8-11。各國制憲運動國際學術研討會,永久和平發展協會、臺灣國際研究學會。臺北:臺灣大學農業綜合館農經二教室(臺北市羅斯福路4段1號)。

陳翠蓮,2007。臺灣全志(卷四):民意機關篇,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頁:360-369。
編目者:委託編目-亞洲數位典藏02
編目日期:2020/08/21
已瀏覽清單
藏品(陶缽)的圖片
藏品(左右側立面圖)的圖片
藏品(中將湯鐵牌)的圖片
藏品(面具)的圖片
藏品(福建賽衛矛、福建假衛矛)的圖片
藏品(琺瑯彩湯匙)的圖片
藏品(曲尾苔屬)的圖片
藏品(鯔)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