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藏品資訊
臺灣總督府出版《初等圖畫第三學年用》
登錄號:2006.006.1077的圖片(20060061077_I001.jpg),第1張,共2張
僅限公開瀏覽   
登錄號:2006.006.1077的圖片(20060061077_I001.jpg),第1張,共2張
登錄號:2006.006.1077的圖片(20060061077_I002.jpg),第2張,共2張
典藏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登錄號:2006.006.1077

尺寸:21.5 x 15.2 x 0.8cm
歷史分期: 1926-1945(日本時代-昭和時期)
推測年份(西元):1935~1936
類別一:圖書文獻類,書籍,教育
創作者/製造者:臺灣總督府
製造地:臺灣臺北
關鍵詞:美術教育、臺灣美術、教科書、圖畫課程、圖畫教育
文物描述:1.臺灣總督府發行《初等圖畫第三學年用》,初版於昭和10年(1935年)3月5日發行,由臺灣總督府出版,為日治時期公學校美術教科書。書籍版面作橫式短邊翻頁設計,封面以紅、黑兩色印刷,四邊裝飾簡單的藤蔓、幾何形圖案邊框,中間由上至下印有「初等圖画」、「第三學年用」、三隻文鳥棲於樹枝上之插圖,與「臺灣總督府」字樣,是為書名與教學適用年級及出版社名稱。封底呈素面,無圖紋裝飾。
2.本書為教學畫帖,內容含有色鉛筆及蠟筆等媒材繪成之各式插圖,如皮包、汽車、達摩、船、鴿子、金魚、蔬菜、花瓶等等插繪,也有小幅風景畫或含背景的人物圖繪。插繪使用各種技法描繪,包含素描、明暗對比、基礎構圖、圖案設計等等。
3.日治時期臺灣美術的基礎教育,始於公學校圖畫學科的設置。殖民政府統治初期的教育令中,即顯示公學校圖畫學科的教育目標,其目的在於培養學童「觀察物體狀態並正確地畫出來」的能力,並依序教育學童描繪單獨形體、簡單形態、直線和曲線圖案,至簡單的幾何圖畫。而後教育令幾經修訂,到了大正時期(大正元年,1912)公學校的圖畫課已成為必修課(初期僅有8年學制的公學校才有),明令教師應交替教學臨摹、寫生、設計等技巧,且也應盡量利用其他科目接觸到的物體或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來教授學童描繪之。本件《初等圖畫第三學年用》即是昭和時期總督府出版的公學校圖畫科教科書,書籍內容充滿各式基本技法繪成的簡單插圖,以培養學童對美術的興趣和基礎能力。
參考資料:1.楊孟哲,2010。殖民時期臺灣美術教育的開展,臺灣美術學刊,80:26-47。
2.初等圖画 / v.3,臺灣記憶,https://tm.ncl.edu.tw/article?u=008_102_000007&lang=chn(瀏覽日期:2022/08/07)。
編目者:委託編目-博典科技文化有限公司
編目日期:2022/12/16
已瀏覽清單
藏品(老虎左踵骨)的圖片
藏品(文官上朝玻璃畫)的圖片
藏品(八八自壽、蓬萊之春等(影本))的圖片
藏品(唐老鴨與水管)的圖片
藏品(瓷盤)的圖片
藏品(柳樹版畫)的圖片
藏品(臺灣番地的吊橋)的圖片
藏品()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