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藏品資訊
君子之爭
登錄號:200601001的圖片(200601001-01.jpg)(CC BY-NC),第1張,共1張
CC BY-N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圖檔加入下載清單圖示
作者:湯潤清
文物分類:藝術類\工藝類
材質:陶土
年代:2005
尺寸:長:24 x 寬:7.5 x 高:35.5cm
尺寸描述:附座長39*高4.3*寬22.5
重量:0
主要技法:手捏、化妝土運用與窯燒
得獎紀錄:94年第5屆國家工藝獎1等獎
作品描述:作品外觀仿真竹林生態,由兩支具律動感的竹稈組成,其上分別有一隻蟾蜍、一隻螳螂與竹枝梢上的蚱蜢,整體造形逼真生動;昆蟲、蟾蜍與竹,三者結構形成互動。主體狀似竹材,實際上這組雕塑是以陶土捏塑燒製而成,並且含藏了茶壺的實際功用;觀察壺內可見有蜂巢狀的出水口,從竹節生出的竹枝則形成三彎流的壺嘴,其中一只壺上有狀似竹枝錯節為飾的鈕蓋,壺身竹稈節上生出細長枝,枝梢上螳螂正覬覦著蚱蜢,整個細長竹枝與其上生物作為壺把;另一只壺造形顯現蟾蜍攀爬在竹面伐口,竹心中空、無蓋,但其壺把模擬竹工藝中使用的縱剖竹片狀。

陶藝家湯潤清運用工具徒手塑造出竹子的修長外形與枝節、蟾蜍與兩隻昆蟲,加上化妝土敷塗表面並做細微刻畫,創造出竹稈表面的平滑質感,對照出內裡沒上化妝土的纖維肌理;運用不同陶土的燒成色澤變化比擬竹材質料,加上細部的寫實刻畫,蒙騙視覺的錯視法運用堪稱一絕。這組手捏壺融合了純熟的陶藝技法、寫實雕塑的功力與意象結構的佈設,高超的工藝技法與藝術性兼具,豐富的觀賞性與想像感染力,引人躍躍欲試其乘載茶水的壺功用,增添品茗逸趣。作品名稱「君子之爭」取中國文化的竹之寓意—君子守節如竹,而其上的生物們在竹節上悄悄地進行一場物競天擇之爭。

陶藝家湯潤清1966年生於臺灣苗栗,精湛的雕塑技藝受到臺北私立復興美工雕塑組葉松森等老師的啟發,畢業後回到家鄉,當時苗栗陶瓷產業一片榮景;1984年因緣際會進入原型雕塑這一行,從此便與陶土結下了不解之緣,1990年於雲林古文窯交趾陶擔任原型師,1993年再回苗栗擔任慶勻貿易原型師(註1)。作品得獎無數,曾於1993年及1994年入選苗栗美展,2002年成立清窯工作室。

2005年以此組作品「君子之爭」獲國家工藝獎「一等獎」殊榮,成為國家工藝獎(註2)開辦後第一位以茶壺工藝獲獎的陶藝工作者(註3),作品受本中心典藏。湯潤清於2006年授頒臺灣工藝之家,曾進駐苗栗工藝產業研發分館陶藝工坊7年,並有豐富的策展經驗,曾策劃多場精彩的陶藝展覽,包括2004年的清窯陶器展,2015及2016年的寧波臺灣精品展,以及2020年在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苗栗分館的好壺同享等等(註4)。他認為,「身為一個陶藝家,必須有能力將陶藝的工夫與其他相關之藝術做結合,才能使作品展現較高之藝術價值」(註5)。(詮釋委員:杜文田)

註1來源:五穀文化村網頁https://www.wuguu.com.tw/products_detail/747;
國家文化記憶庫:臺灣茶器陶藝作家-湯潤清-苗栗縣https://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People&id=486327
註2國家工藝獎於文建會時期由本心之前身臺灣工藝研究所於2000年至2006年辦理。2007年與臺灣工藝設計競賽合併成為臺灣工藝競賽,分為「傳統技藝」及「創新設計」兩組。原「國家工藝獎」更名為「國家工藝成就獎」,改以表彰工藝工作者之貢獻為對象。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9C%8B%E5%AE%B6%E5%B7%A5%E8%97%9D%E6%88%90%E5%B0%B1%E7%8D%8E
註3聯合報https://vip.udn.com/vip/story/122878/7962115
註4臉書:清窯工作室https://www.facebook.com/junchingtang/?locale=zh_TW
註5文化部iCulture文化空間網頁https://cloud.culture.tw/frontsite/inquiry/emapInquiryAction.do?method=showEmapDetail&indexId=44475

館藏編號:200601001

典藏單位: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已瀏覽清單
藏品(淡紋青斑蝶)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