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分類:人類學\考古類
蒐藏品類別:考古標本
年代:3500-2300B.P.
尺寸描述:A件:長度:192.0 mm│寬度:141.0 mm│高度:197.0 mm│重量:2013.3公克(g)│
B1件:長度:150.2 mm│寬度:69.3 mm│高度:52.7 mm│重量:128.8公克(g)│
B2件:長度:64.3 mm│寬度:47.7 mm│高度:38.1 mm│重量:28.7公克(g)│
B3件:長度:29.8 mm│寬度:16.0 mm│高度:14.0 mm│重量:2.0公克(g)│
B4件:重量:0.1公克(g)│
B5件:重量:0.1公克(g)│
B6件:重量:2.9公克(g)│
B7件:重量:4.1公克(g)│
B8件:重量:0.5公克(g)│
C件:重量:0.1公克(g)│
D件:重量:0.3公克(g)│
E件:重量:0.2公克(g)│
F件:重量:0.1802公克(g)│
G件:重量:0.5公克(g)│
H件:重量:0.4公克(g)│
I件:重量:0.1公克(g)│
J件:重量:0.0795公克(g)│
K件:重量:0.5公克(g)│
L件
遺址名稱:卑南遺址
所屬文化:卑南文化
採集方式:探坑發掘
器型分類:生態遺留-人類
質地:骨、牙齒
標本說明:成年男性頭骨,將標本上覆蓋之泥土清除,使頭骨特徵顯現,編作A~N,其中B件屬於胸、頸、肩部之骨頭,又編作B1~B8等8個次級編號,共計21件附屬品。
A件:1. 成年男性頭骨,包含下顎骨,近乎完整,整體顏色呈褐色,由於地層擠壓造成上下顎骨錯位,下顎骨向其右側歪斜變形,顱骨部分亦有沿縫合處錯位變形現象,部分骨膜剝落受損。
2. 額骨中央偏左有一處撞擊凹陷與數條龜裂痕,額骨與頂骨間之冠狀縫、左右頂骨間之矢狀縫、頂骨與枕骨間之人字縫呈鋸齒狀紋路深邃明顯,雖然骨骼間因擠壓上下錯位,但縫合呈緻密的鋸齒狀,可能死者的年齡偏高。
3. 右側顴骨與下顎骨中央至右側後方,在製作文物保存盒時,拿取過程中從原龜裂痕斷裂崩落,以20-30%濃度的B72黏合修復。全件最後於骨表以濃度5%之B72滴塗強固保護。
4. 底部枕骨大孔外側保留第1-3節頸椎,因不易取下,因此保留少許泥土使其附著於枕骨大孔。
5. 上下顎骨間保留完整齒列,左上顎牙齒正中門齒極為殘斷,僅餘一齒根小部分,側門齒與犬齒生前拔除,齒槽癒合緊密,第一前臼齒齒冠斷裂殘餘根部,第二前臼齒、第一、二大臼齒保存完整,但咬合面磨損平坦微凹,第三大臼齒齒冠殘斷;左下顎牙齒正中門齒與側門齒完整,但略微歪斜,犬齒齒冠頰側面近牙齦處殘破,第一、二前臼齒、第一、二、三大臼齒保存完整,但表面有殘土。右上顎正中門齒遺缺,齒槽骨壁破洞,側門齒與犬齒生前拔除,齒槽癒合,第一前臼齒齒冠存但根部斷,第二前臼齒、第一、二大臼齒尚存表土未清,防止牙齒分離脫落,第三大臼齒因上顎骨歪斜錯位,連同部分齒槽骨斷裂並位移至顴骨弓與顳骨連接觸骨壁內側,齒冠表面破損;右下顎牙齒正中門齒略微歪斜,側門齒、犬齒、第一、二前臼齒、第一、二大臼齒均殘斷,第三大臼齒保存完整。
B1件:頸椎、胸椎、右肋骨、右肩胛骨混合殘件,由上至下包括第2-7節頸椎、第1-2節胸椎,胸椎右側連結第1至3肋骨頭頸部,一小部分右肩胛骨殘片,每節脊椎保留少許泥土使其彼此相連。第二頸椎齒狀突已斷,第二至四節頸椎排列彎曲歪斜,其下5-7節頸椎與胸椎則呈現自然直線狀態,所有脊椎之橫突與棘突略殘。
B2件:左肋骨與左肩胛骨殘件,原與其他胸椎連結,但後因脆弱斷裂而分離,包含2根細長的肋骨殘片與部分肩胛骨寬面骨壁殘片,保留骨間泥土使其相連。
B3件:第一頸椎關節面殘片。
B4件:第二頸椎小碎片。
B5件:第三頸椎碎片1片。
B6件:頸椎與胸椎混合碎片,集中收成一袋。
B7件:肋骨碎片,2片呈長條形。
B8件:肩胛骨碎片。
C件:枕骨碎片約3-4片小碎片,收成一袋。
D件:鼻骨碎片,集中收成一小袋。
E件:右眼窩碎片2片。
F件:下顎骨緣細小碎片,於B-72表層二次加固時掉落。
G件:右側犬齒象牙質及外側骨壁碎片,上下顎不明。
H件:右側第二大臼齒齒冠琺瑯質與象牙質碎片,上下顎不明。
I件:右下顎第二前臼齒琺瑯質碎片。
J件:右下顎第一大臼齒細小碎片,於B-72表層二次加固時掉落。
K件:右下顎第二大臼齒齒冠咬合面之殘片。
L件:左上顎第三大臼齒齒冠咬合面之殘片。
M件:不明牙齒琺瑯質碎片。
N件:篩土後所取之骨齒碎片。
館藏編號:20060200003
典藏單位: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