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登錄號:2009.013.0495
尺寸:21.6 x 21.6 x 7.4cm
歷史分期: 1945-1965(二戰後初期)
年代描述:1950-1960年代
類別一:器物類,飲食用具,飲食用具
創作者/製造者:不詳
製造地:臺灣鶯歌
關鍵詞:釉下多彩、彩繪、魚紋、湯碗、鶯歌窯
文物描述:碗的形制因為大小和用途不同,主要分為比較小型的飯碗和比較大型的湯碗,由於湯碗比較大,民間俗稱「碗公」。湯碗又有幾種類型,這件作品呈敞口、深弧腹、帶圈足的造型,接近古代所謂的「墩子碗」。湯碗採模製成形,全器除圈足之外幾乎滿釉,圈足刮釉露胎,胎土灰白色,內外器壁施罩白釉。碗外器壁素面無紋,帶有許多縮釉痕,並密佈細碎開片。碗內器壁一側釉下多彩魚紋。先以淡藍彩暈染出一池清水,黑、褐彩精細描繪一前一後自在悠游前行的雙魚,主題十分吸睛。戰後初期以來臺灣陶瓷盛行的釉下多彩瓷,設計圖案豐富多變,魚紋是被廣泛運用的紋飾之一。據稱,餐桌有魚有蝦代表食物豐富,是富裕象徵。碗口緣上方有兩處人為修補痕跡,材料不詳,但黃色效果形似追摹習稱為金補(或稱為補金、金繕)的陶瓷修理工藝。
參考資料:1. 徐文琴,2010。1930-60年代臺灣碗盤圖繪紋飾之研究―以鶯歌產品為例。臺灣文獻61(2):111-152。
2. 徐文琴、周義雄,1993。鶯歌陶瓷史。臺北縣:臺北縣立文化中心。
編目者:委託編目-博典科技文化有限公司
編目日期:2018/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