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藏品資訊
柳編提籃-中
登錄號:200908151的圖片(200908151_A006.jpg)(僅限公開瀏覽),第1張,共7張
僅限公開瀏覽   
登錄號:200908151的圖片(200908151_A006.jpg)(僅限公開瀏覽),第1張,共7張
登錄號:200908151的圖片(200908151_A002.jpg)(僅限公開瀏覽),第2張,共7張
登錄號:200908151的圖片(200908151_A003.jpg)(僅限公開瀏覽),第3張,共7張
登錄號:200908151的圖片(200908151_A004.jpg)(僅限公開瀏覽),第4張,共7張
登錄號:200908151的圖片(200908151_A005.jpg)(僅限公開瀏覽),第5張,共7張
登錄號:200908151的圖片(200908151_A007.jpg)(僅限公開瀏覽),第6張,共7張
登錄號:200908151的圖片(200908151_A008.jpg)(僅限公開瀏覽),第7張,共7張
文物分類:藝術類\工藝類
材質:柳條
尺寸:長:15.2 x 寬:11.2 x 高:17cm
重量:32.2g
主要技法:柳編
作品描述:柳編是用柳條編織的工藝品,在中國多處地方,當地農民把柳編作為主要的收入來源。它不僅凝聚了農民最樸實的智慧,也反映綠色農業的廣濶前景。在古代人們只是作為普通的日常實用品,直到20世紀後才漸成出口創匯的項目。
中國的三大柳編生產基地~山東、河南、安徽。它的起源甚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出現用柳條編織的籃筐。春秋戰國時期,用柳條編織杯盤等,外塗以漆,稱為「杯棬」。唐代,河北滄州柳箱已經著名,宋代以後傳統柳編工藝品主要有衣箱、筐籮、簸箕、貯籃等,近代又推出搖籃車、層架、各式盤、籃、飾品等。
柳編的主要材料是綿柳,農民自家種植,一般初春種,夏末就可割下儲存秋冬之用。為什麼用綿柳呢?因綿柳比垂柳較癟,透氣性更好,利于編製。其工序~割取原料、剝皮、選料、存儲、編製。將外皮去除曬乾後的柳條,柔軟易彎、粗細勻稱、色澤高雅;首先,將柳條泡軟、起底、編織。
本件柳編提籃-中,籃口呈敞口橢圓形,可供置放物品,提取行動攜帶,頗為素雅!(詮釋委員:簡榮聰)

館藏編號:200908151

典藏單位: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已瀏覽清單
藏品(克蘭樹)的圖片
藏品(紅地彩繡魚蓮紋圍涎)的圖片
藏品()的圖片
藏品(R~2G7~G8,1G7~1G10,BG3,BG5~BG7,G11~G'14)的圖片
藏品(葉國居-個人照)的圖片
藏品(1950至2006年臺灣常民生活)的圖片
藏品(斜方複葉耳蕨)的圖片
藏品(陰井、排水溝詳圖)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