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登錄號:2014.010.0277
尺寸:14.5 x 12.8cm
歷史分期:1945-(二戰後)
推測年份(西元):1950~1970
類別一:圖書文獻類,照片與相簿,人物
創作者/製造者:不詳
製造地:臺灣
關鍵詞:旅遊、旅行、家人、家庭
文物描述:子女4人出遊,並在碼頭前方合影。婦女站在孩子們的後方,婦女頭髮燙捲、穿著無袖白色襯衫上衣與格紋裙裝,將手搭在孩子肩膀上,面向鏡頭微笑。婦女前方站著4名子女,畫面左側的少年身高最高,其穿著白色襯衫與卡其褲之學生制服,一手的手腕戴手錶,另一手拿著點心,嘴上吃著點心,邊看著鏡頭;少年旁邊的學童亦穿著學生制服,制服上並有「崇文」之校名刺繡;學童旁邊的男童張嘴吃著手中的點心,其身高最矮,推測年紀最小,服裝上則穿著圍兜;男童旁邊的女童穿著無袖碎花洋裝,倚靠在碼頭欄杆旁,並看向鏡頭。人物合影的背景位於碼頭旁,背景可見聚集碼頭的人群,碼頭旁的商店、以及人物一旁的水面和小舟。
2.日治時期,近代攝影技術隨著日本的統治傳入臺灣,各地開始出現寫真館,官方也監製、出版為數不少的寫真帖,配合官方出版物的攝影師大部分為日本人,攝影的種類包含政治軍事、自然風景與人文風俗等;不過,此時也出現臺灣籍攝影名師,即具有「攝影三劍客」之名的張才、鄧南光與李鳴鵰,而一般臺灣人開設的寫真館,主要以拍攝個人肖像照、家庭式合照、或外拍寫真等等。1945年後,過去的寫真館改稱為照相館、攝影館,承續過去拍攝人像照之主要項目持續營業。攝影技術逐漸普及的同時,20世紀大眾文化逐漸興起,此亦提高大眾對影像的需求與接受度。至20世紀中期以後,隨著家庭經濟逐漸足以承擔相機設備,照相機逐漸普及於一般家庭,無論是日常出遊或婚禮節慶,留影紀念也日漸成為習慣,本件照片即是家庭出遊之留影紀念照。
參考資料:張世倫,2021。現實的探求─台灣攝影史形構考。臺北:影言社有限公司。
編目者:委託編目-博典科技文化有限公司
編目日期:2023/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