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登錄號:2014.016.0003
尺寸:137.9 x 109.1 x 1cm
歷史分期: 1926-1945(日本時代-昭和時期), 1945-1965(二戰後初期)
推測年份(西元):1930~1949
類別一:器物類,產業,染色紡織編織
創作者/製造者:不詳
製造地:中國大陸
關鍵詞:旗袍、外省移民服飾、改良式旗袍、女性服飾
文物描述:1. 本件為紫地萬壽菊紋織錦緞長袖旗袍,小立領(領高約3公分),長窄袖(肩袖寬139公分,袖口寬11公分),右衽開半襟,領口、衣襟、第一側紐為一字形紐扣共3組,上半裙沿為金屬釦共4組。軀幹剪裁束腰寬臀,下擺兩側小開叉,衣長約至小腿肚。面料為紫紅色白色萬壽菊紋織錦緞,內裡為灰褐雙色拼接絨襯(前襟3片,後背2片),旗袍下襬底邊面料與絨襯內裡無縫合,方便穿著時兩層布料自然垂墜平整。絨襯內裡反面可見許多打版或拼縫時所用的米色紙膠帶。
2. 根據任崇潔小姐描述,本件旗袍為母親從大陸帶來臺灣的秋冬衣物,購買時間與地點不詳。任小姐今年66歲,1歲時(1949年)隨父母親來臺,由於旗袍內外無任何製作或販賣店家商標,僅能從旗袍的剪裁與款式推斷,推測本件旗袍約為1930-1940年代。
3. 新式旗袍於1920年代開始出現,至1930年代達到鼎盛,1930年代的中國女性通常在旗袍外穿西式外套、裘皮大衣、絨線衫、背心等與高跟鞋搭配,再戴上耳環、項鍊、戒指、手錶等飾品,或在脖子上圍上圍巾,為當時最入時的裝扮(沈小柔、蕭美玲,2009)),故推測本件大衣為任母冬季搭配旗袍之穿著。另,1949年後隨中華民國政府來臺的女性,帶來「旗袍」與「大衣型長外套」兩種服飾的流行,與過去臺灣女性服飾形成對比與差異,改變臺灣戰後衣飾文化現象。(葉立誠,2001)
參考資料:1. 正因文化編輯部編輯,2005。絕世風華─30年代時尚文化展。臺北市:正因文化。
2. 沈筱柔、蕭美玲,2009。1930年旗袍文化應用現代服飾之設計,華岡紡織期刊16(1): 57-65。
編目者:葉前錦
編目日期:2014/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