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藏品資訊
5X7吋白瓷洗相盤
登錄號:2015.043.0003的圖片(20150430003_I001.JPG)(CC BY),第1張,共4張
CC BY(姓名標示)    圖檔加入下載清單圖示
登錄號:2015.043.0003的圖片(20150430003_I001.JPG)(CC BY),第1張,共4張
登錄號:2015.043.0003的圖片(20150430003_I002.JPG)(CC BY),第2張,共4張
登錄號:2015.043.0003的圖片(20150430003_I003.JPG)(CC BY),第3張,共4張
登錄號:2015.043.0003的圖片(20150430003_I004.JPG)(CC BY),第4張,共4張
典藏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登錄號:2015.043.0003

尺寸:20.5 x 15.5 x 3.6cm
歷史分期: 1926-1945(日本時代-昭和時期)
類別一:器物類,產業,影視產業
創作者/製造者:不詳
製造地:日本
關鍵詞:瓷盤、洗相盆、顯影盤、現像盤、暗房器材、黑白攝影、統制陶器
文物描述:1. 本件根據捐贈者之描述,採集自臺南市康樂街南北照相館,該店老東家於日治時期在日本攝影師開設之寫真館擔任學徒,二戰後居住於臺灣的日僑被迫返回日本,日籍攝影師父將寫真館帶不走的攝影暗房器材留在臺灣,戰後由臺灣徒弟繼續接手照相館之營運,因此該店中保留部分當時所留下的暗房器材。
2. 本件為5X7吋白瓷洗相盤,為日治時期寫真館(照相館)用來沖洗單頁膠片(sheet film)或沖洗黑白相片用以盛裝顯影液、急制液(有時省略此步驟)、定影液、或清水漂洗的長方形淺盤,可沖洗4X6吋以下之相片或底片。不同於現代多採用塑膠盤,早期攝影暗房多採用抗酸鹼之陶瓷器,亦有使用琺瑯金屬盤。
3. 本件洗相盤外形呈長方形,其中三角呈方角轉,一角為弧形之流口,方便傾倒盤內所盛之化學藥劑。器身內底及四壁內外施白釉,盤內沉積整片黑漬,此為氧化銀,推測此盤先前可能盛裝顯影液,使用者顯影完畢後並未立即清洗底盤,顯影液水分蒸發後殘留銀粒子氧化後反黑。本件器身完整無缺損,器底平坦未施釉,因長久使用週邊略帶褐色污漬,無任何印記,但材質、型制與同批其他件相同,推測亦為日本在二戰期間實行統制經濟時期所製造之「統制陶器」。
參考資料:1. 趙金勇、鍾亦興,2012。花崗山與大龍峒遺址的近現代陶瓷消費。考古人類學刊76:61-96。
2. 統制陶器図譜。http://touseizufu.exblog.jp/。瀏覽日期2014/12/11。
編目者:葉前錦
編目日期:2015/12/17
已瀏覽清單
藏品(魚盤)的圖片
藏品(二層平面圖(A))的圖片
藏品(斧鋤形器)的圖片
藏品(黑脈紋舟蛾)的圖片
藏品(《中國時報(原徵信新聞報)》民國58年4月9日第11版)的圖片
藏品(林鳳給張文机執照)的圖片
藏品(神荼門神版畫)的圖片
藏品(山岸三之助千代田香油廣告)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