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藏品資訊
番稚溝部落振興會贈模範部落紀念杯
登錄號:2019.031.1061的圖片(20190311061_I001.jpg)(CC BY),第1張,共4張
CC BY(姓名標示)    圖檔加入下載清單圖示
登錄號:2019.031.1061的圖片(20190311061_I001.jpg)(CC BY),第1張,共4張
登錄號:2019.031.1061的圖片(20190311061_I002.jpg)(CC BY),第2張,共4張
登錄號:2019.031.1061的圖片(20190311061_I003.jpg)(CC BY),第3張,共4張
登錄號:2019.031.1061的圖片(20190311061_I004.jpg)(CC BY),第4張,共4張
典藏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登錄號:2019.031.1061

尺寸:7.4 x 7.4 x 5.5cm
歷史分期: 1926-1945(日本時代-昭和時期)
推測年份(西元):1939~1939
類別一:器物類,飲食用具,飲食用具
創作者/製造者:不詳
製造地:不詳
關鍵詞:和美鎮、彰化縣、社會教育、知事賞
文物描述:1.本物件為番雅溝(按:位於今彰化縣和美鎮)部落振興會贈模範部落紀念杯。為陶製品,白色橢圓形。杯身寫著「模範部落知事賞 保健作業州下一等賞 民風作興競勵會 郡下一等賞紀念 番稚溝部落振興會贈 紀元二五九九 」。
2.明治末期,日本國內出現失業和無土農民暴動,鄉村經濟面臨恐慌,日本政府為提振農村經濟,於1905年推行「地方改良運動」,在農村以村或町為單位,由中小地主和自耕農擔任推動地方事務的主力,實施耕地與人力整合、農業改良、勤儉儲蓄及產業整合等措施,強化農村的生產力,同時對小學校和青年會推廣教化運動。臺灣總督府循日本本土模式,1934年開始大規模落實在臺灣鄉村,目的在振興社會教化、改善農村經濟、改善生活環境及產業開發,動員村落人力,成立部落振興會與國語講習會、青年團等組織,對農村居民進行教化運動。
參考資料:許淑娟,2003。日治時代部落振興運動的社區精神,環境與世界,8:25-54。
編目者:委託編目-曲觀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09
編目日期:2021/02/17
已瀏覽清單
藏品(環狀玦形耳飾)的圖片
藏品(臺灣省政府民政廳〈桃園縣全圖〉)的圖片
藏品(敬獻大同再造文稿)的圖片
藏品(塘鵝)的圖片
藏品(法華寺納骨塔重修碑記拓本)的圖片
藏品(《發揚週刊》第9期(自由時代系列總號第44號))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