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藏品資訊
電土燈
登錄號:2023.001.0005的圖片(20230010005_I001.jpg),第1張,共8張
僅限公開瀏覽   
登錄號:2023.001.0005的圖片(20230010005_I001.jpg),第1張,共8張
登錄號:2023.001.0005的圖片(20230010005_I002.jpg),第2張,共8張
登錄號:2023.001.0005的圖片(20230010005_I003.jpg),第3張,共8張
登錄號:2023.001.0005的圖片(20230010005_I004.jpg),第4張,共8張
登錄號:2023.001.0005的圖片(20230010005_I005.jpg),第5張,共8張
登錄號:2023.001.0005的圖片(20230010005_I006.jpg),第6張,共8張
登錄號:2023.001.0005的圖片(20230010005_I007.jpg),第7張,共8張
登錄號:2023.001.0005的圖片(20230010005_I008.jpg),第8張,共8張
典藏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登錄號:2023.001.0005

尺寸:6.8 x 7.5 x 14.9cm
歷史分期: 1945-1965(二戰後初期)
類別一:器物類,產業,其他
文物描述:本件電土燈,亦有電石燈、乙炔燈、水火燈、瓦斯燈等其他稱呼,捐贈人則稱磺火燈(hông-hué-ting),是以電土(碳化鈣,或稱電石)加水產生化學反應以進行照明之用具。其照明度比煤油燈更光亮,且不易被強風吹熄,故多用於戶外場合,如夜間喜慶、祭典會場、擺地攤、捕青蛙、夜行巡邏等。在早期尚未有手電筒或探照燈的年代,電土燈為最方便的照明設備。
本件電土燈座以銅皮鑄造而成,分為上、下二層,上層裝水,下層放置電石;上層底部有活門控制水量,讓上層的水慢慢滴到下層的電石。電石遇水後進行化學反應,產生可燃氣體乙炔,從燈口細孔噴出,於氣口出處點火引燃,便可發光。本件無提把、燈罩等其他自行增設之構建。
本件原為連阿福(捐贈人李道勇之妻李蔣月姪子)及林建功所有,為其於戰後中期任職於臺陽礦業公司期間,於礦坑活動時所用之物,後因連阿福搬家,1993年將此久已不用之舊物轉贈李蔣月蒐藏。李蔣月特別說明,此種磺火燈僅能於採金之礦坑使用,不能用於煤礦坑。本件當可見證金瓜石地區採金活動及礦工生活的歷程。
編目者:蘇峯楠
編目日期:2023/01/12
已瀏覽清單
藏品(磨製石錛)的圖片
藏品(昌化鵝耳櫪)的圖片
藏品(松平賴明夫婦合照)的圖片
藏品(《恐怖行動》電影廣告單)的圖片
藏品(咸豐九年陳水來等立杜退耕田契字)的圖片
藏品(木雕印版(觀音))的圖片
藏品(狩衣)的圖片
藏品(米飯花)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