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登錄號:2024.005.0020
尺寸:12 x 12.1 x 23.2cm
歷史分期:1624-1661(荷西時期)
推測年份(西元):1625~1625
類別一:器物類,飲食用具,飲食用具
製造地:中國景德鎮
關鍵詞:萬曆號、克拉克瓷、青花瓷、景德鎮、貿易瓷
文物描述:此為17世紀中國景德鎮窯燒造之釉下青花彩繪葫蘆型瓶,具有「福祿」之寓意,所見瓶身紋飾作雙層開光佈局,上層飾以博古及花卉圖、下層則飾以及雜寶及花卉圖樣。
該件瓷器裝飾風格屬於典型「克拉克」樣式(日本稱「芙蓉手」),該稱呼緣自於歐洲運輸海船之名稱,另有模擬瓷器運輸碰撞聲的說法,故稱為「克拉克瓷」(Kraak Pocelain,或稱「卡拉克瓷」),為16-17世紀中國外銷歐洲之主流商品,故常見於歐洲靜物畫中。
本件瓷器為葡萄牙籍萬曆號沉船(Wanli shipwreck)出水,1997年該沉船被發現於馬來西亞丁加奴州東岸海域,據研究其於1625年代遭到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的劫掠而沉沒。17世紀臺灣作為荷蘭及西班牙之轉口貿易據點,其周邊海域亦作為東亞貿易航線的必經網路,故澎湖風櫃尾及其周邊海域、安平熱蘭遮城、基隆和平島聖薩爾瓦多城考古遺址均有克拉克瓷器的發現。
參考資料:1.Sten Sjostrand, The Wanli Shipwreck and Its Ceramic Cargo, Malaysia: Dept. of Museums, 2007.
2.盧泰康,〈從臺灣與海外出土的貿易瓷看明末清初中國瓷器外銷〉,《逐波泛海-十六至十七世紀中國陶瓷外銷與物質文明擴散國際學術研討會》,2012年,頁235-252。
3.劉益昌、王淑津、顏廷伃、鍾國風,〈熱蘭遮城遺址出土十七世紀中國與日本瓷器〉,《2006年台灣考古工作會報》,臺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2006年。
4.鮑曉鷗、洪曉純,《尋找消失的基隆-臺灣北部和平島的考古新發現》,2015年,臺北:南天書局。
編目者:廖伯豪
編目日期:2024/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