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藏品資訊
《正氣歌》 手稿 完稿
登錄號:212017010170的圖片(212017010170_A001.jpg)(CC BY-NC),第1張,共20張
CC BY-N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圖檔加入下載清單圖示
登錄號:212017010170的圖片(212017010170_A001.jpg)(CC BY-NC),第1張,共20張
登錄號:212017010170的圖片(212017010170_A002.jpg)(CC BY-NC),第2張,共20張
登錄號:212017010170的圖片(212017010170_A003.jpg)(CC BY-NC),第3張,共20張
登錄號:212017010170的圖片(212017010170_A004.jpg)(CC BY-NC),第4張,共20張
登錄號:212017010170的圖片(212017010170_A005.jpg)(CC BY-NC),第5張,共20張
登錄號:212017010170的圖片(212017010170_A006.jpg)(CC BY-NC),第6張,共20張
登錄號:212017010170的圖片(212017010170_A007.jpg)(CC BY-NC),第7張,共20張
登錄號:212017010170的圖片(212017010170_A008.jpg)(CC BY-NC),第8張,共20張
登錄號:212017010170的圖片(212017010170_A009.jpg)(CC BY-NC),第9張,共20張
登錄號:212017010170的圖片(212017010170_A010.jpg)(CC BY-NC),第10張,共20張
登錄號:212017010170的圖片(212017010170_A011.jpg)(CC BY-NC),第11張,共20張
登錄號:212017010170的圖片(212017010170_A012.jpg)(CC BY-NC),第12張,共20張
登錄號:212017010170的圖片(212017010170_A013.jpg)(CC BY-NC),第13張,共20張
登錄號:212017010170的圖片(212017010170_A014.jpg)(CC BY-NC),第14張,共20張
登錄號:212017010170的圖片(212017010170_A015.jpg)(CC BY-NC),第15張,共20張
登錄號:212017010170的圖片(212017010170_A016.jpg)(CC BY-NC),第16張,共20張
登錄號:212017010170的圖片(212017010170_A017.jpg)(CC BY-NC),第17張,共20張
登錄號:212017010170的圖片(212017010170_A018.jpg)(CC BY-NC),第18張,共20張
登錄號:212017010170的圖片(212017010170_A019.jpg)(CC BY-NC),第19張,共20張
登錄號:212017010170的圖片(212017010170_A020.jpg)(CC BY-NC),第20張,共20張
典藏單位: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館藏編號:212017010170
類別:影音類\樂譜
計畫執行日期:2018/04/30
作曲:沈錦堂
描述內容/摘要:《正氣歌》,1980【合唱】

作品描述:《正氣歌》為一首混聲四部合唱曲,創作時間為1980年,歌詞取自南宋詞人文天祥在獄中完成的同名五言古詩,意在借由歷代文人壯士之事蹟,彰顯浩然之氣的力量。樂曲採自由調性的五聲音階語言,開始於4/4拍行板的速度,鋼琴伴奏以寬音域的垂直強音和弦來奠定正義凜然的前奏氛圍,接著合唱四聲部毫無懸念地同唱齊聲出「天地有正氣」,不同於一般合唱曲較常使用的圓滑曲線,此首合唱曲多以由三連音及八分音符組成的進行曲節奏型態來表現旋律的樣貌,更顯抖擻的精神。
樂曲中段將合唱團又一分為二,其中一部分繼續以慢板的速度演唱由四個聲部交織出的曲調,歌詞為「陰房闃鬼火,春院閟天黑」,另一部分則以齊唱的方式,不時發出無聲的子音或是單純的母音作為聲響上的背景陪襯,企圖營造出鬼魅的氣氛;樂曲最後回到中板的速度,並以莊嚴的姿態結束全曲。

《正氣歌》
手稿(完稿);20面(13張)。
以黑筆抄寫。
已瀏覽清單
藏品(假腸蕨)的圖片
藏品(糊樗)的圖片
藏品(大殿)的圖片
藏品(N/A)的圖片
藏品(1950至2006年臺灣常民生活)的圖片
藏品()的圖片
藏品(洪楚向蔡宅立賣契)的圖片
藏品(泉州傀儡戲偶頭)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