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藏品資訊
青銅鏤空鳥紋方形薰爐
登錄號:95-00031的圖片(br95-00031na0001s.jpg)(CC BY),第1張,共6張
CC BY(姓名標示)    圖檔加入下載清單圖示
登錄號:95-00031的圖片(br95-00031na0001s.jpg)(CC BY),第1張,共6張
登錄號:95-00031的圖片(br95-00031na0001t.jpg)(CC BY),第2張,共6張
登錄號:95-00031的圖片(br95-00031na0002t.jpg)(CC BY),第3張,共6張
登錄號:95-00031的圖片(br95-00031na0003t.jpg)(CC BY),第4張,共6張
登錄號:95-00031的圖片(br95-00031na0004t.jpg)(CC BY),第5張,共6張
登錄號:95-00031的圖片(br95-00031na0005t.jpg)(CC BY),第6張,共6張
文物分類:器物類\歷史文物
其他:漢
尺寸描述:寬15.3 高23.5
文物描述:國立歷史博物館藏《青銅鏤空鳥紋方形薰爐》(館藏編號95-00031),鏤空銅製薰爐,作立方形,四足,爐蓋與爐身上半部二分之一的四面皆鏤空以鳳鳥紋圖案裝飾,既可使香氣由之逸出薰蒸,亦增加裝飾趣味。蓋頂有一圓環,方便掀開;爐身兩側亦各有一圓環以利提攜。香的歷史可追溯至上古時期,中國最早的出土例證有見於紅山文化、龍山文化與良渚文化等之陶質爐。專供焚香、承香之薰香香爐,約始於漢代的博山爐。當時人們認為可以藉由焚香祝禱而通天地鬼神,對於焚香爐具相當重視。六朝隋唐之後,佛教興盛,香料亦傳至中土,焚香品習漸普及於民間,形成一種生活的品味,爐具更成為供養禮佛之宗教文物。 宋代以「點茶、焚香、掛畫、插花」為文人四藝,薰香風氣盛行,使它於除濕避穢之外,發展演變為一種藝術及薰陶性靈之生活修養。明代「宣德爐」問世,更將此工藝術推向頂峰。

館藏編號:95-00031

典藏單位:國立歷史博物館
已瀏覽清單
藏品(正裝的原住民美人)的圖片
藏品(南洋商會賀年卡)的圖片
藏品(臺灣總督府民政部蕃物本署發行《關於控制福爾摩沙原住民的報告書》)的圖片
藏品(帶把罐口)的圖片
藏品(軋鋼工廠初建大柱)的圖片
藏品(建築圖)的圖片
藏品(定期演奏會─日耳曼風情)的圖片
藏品(牛擔)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