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藏品資訊
青銅四足提鍊薰爐
登錄號:95-00033的圖片(br95-00033na0001s.jpg)(CC BY),第1張,共10張
CC BY(姓名標示)    圖檔加入下載清單圖示
登錄號:95-00033的圖片(br95-00033na0001s.jpg)(CC BY),第1張,共10張
登錄號:95-00033的圖片(br95-00033na0001t.jpg)(CC BY),第2張,共10張
登錄號:95-00033的圖片(br95-00033na0002t.jpg)(CC BY),第3張,共10張
登錄號:95-00033的圖片(br95-00033na0003t.jpg)(CC BY),第4張,共10張
登錄號:95-00033的圖片(br95-00033na0102t.jpg)(CC BY),第5張,共10張
登錄號:95-00033的圖片(br95-00033na0103t.jpg)(CC BY),第6張,共10張
登錄號:95-00033的圖片(br95-00033na0201t.jpg)(CC BY),第7張,共10張
登錄號:95-00033的圖片(br95-00033na0202t.jpg)(CC BY),第8張,共10張
登錄號:95-00033的圖片(br95-00033na0301t.jpg)(CC BY),第9張,共10張
登錄號:95-00033的圖片(br95-00033na0304t.jpg)(CC BY),第10張,共10張
文物分類:器物類\歷史文物
其他:唐
尺寸描述:寬20 高19.5(cm)
文物描述:國立歷史博物館藏《青銅四足提鍊薰爐》(館藏編號95-00033),四足鼎似爐,共三層結構,可層層分開取放。蓋鼎有蓮形蓋鈕,上有渦形鏤空裝飾;中層裝飾以花草鏤空圖案;下層之爐腹四面鑄有四連環提梁以便利提攜搬運,共4足。香的歷史可追溯至上古時期,中國最早的出土例證有見於紅山文化、龍山文化與良渚文化等之陶質薰爐。專供焚香、承香之薰香香爐,約始於漢代的博山爐。當時人們認為可以藉由焚香祝禱而通天地鬼神,對於焚香爐具相當重視。六朝隋唐之後,佛教興盛,香料亦傳至中土,焚香品習漸普及於民間,形成一種生活的品味,爐具更成為供養禮佛之宗教文物。 宋代以「點茶、焚香、掛畫、插花」為文人四藝,薰香風氣盛行,使它於除濕避穢之外,發展演變為一種藝術及薰陶性靈之生活修養。明代「宣德爐」問世,更將此工藝術推向頂峰。

館藏編號:95-00033

典藏單位:國立歷史博物館
已瀏覽清單
藏品(市長蘇南成題字臺南文化安平文化中心裱框)的圖片
藏品(陳子福手繪海報《宋盼入港》)的圖片
藏品(合流的大溪谷)的圖片
藏品(小學生雜誌社出版《小學生》350號(新第304號))的圖片
藏品(心酸記)的圖片
藏品(油燈)的圖片
藏品(帝國議會議事堂竣工紀念之臺北)的圖片
藏品(1950至2006年臺灣常民生活)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