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網站導覽
下載清單
網站導覽
首頁
藏品查詢
分類瀏覽
年代
人名
類別
典藏單位
年代
人名
類別
典藏單位
年代瀏覽
人名瀏覽
類別瀏覽
典藏單位瀏覽
關於我們
圖像授權說明
典藏品開放統計
請輸入關鍵字
下載清單
:::
藏品資訊
1874年牡丹社事件時西鄉從道與幕僚及臺灣原住民合照
僅限公開瀏覽
編號
編 目 號
:
AH001396
主題
關鍵字
:
清領時期,牡丹社,牡丹社事件,臺灣事件,西鄉從道,水野遵,潘文杰,屏東縣,排灣族
分類1
:
照片影像
分類2
:
歷史影像
名稱
登錄名稱
:
牡丹社討伐之進擊圖
中文 名稱
:
1874年牡丹社事件時西鄉從道與幕僚及臺灣原住民合照
-數量-
單 位
:
張
數 量
:
1
族群/地點
所屬族群
:
排灣族 (牡丹社)
內容地點
:
屏東縣
時代
所屬時代
:
清領時期
內容年代
:
西元1874年5月22日
材質
主材質分類
:
照片
主材質子分類
:
黑白照片
尺寸/度量
長
:
573
mm
寬
:
426
mm
外觀描述
形狀
:
橫式長方形
原件與否
:
原件
內容/意義
類型/功能
:
這張照片是1874年牡丹社事件時,日本西鄉都督與幕僚及台灣原住民合照。照片中,圖中央有一人側著臉,係西鄉從道(1843-1902),西鄉隆盛之弟,陸軍中將,時任台灣蕃地事務都督,統領侵台的日軍。西鄉從道後來還擔任日本海軍大臣。圖前有一人斜躺在地,乃水野遵 (1850-1900),係日軍通譯,曾留學中國,通曉華語。1873年已先至台灣調查,隔年又以西鄉從道隨員的身份來台。1895年日本統治台灣後,出任台灣總督府第一任民政局長。在西鄉從道兩側各有一位原住民坐著,左側可能是恆春下群十八社總頭目潘文杰,右側則是isa。西鄉從道與排灣族頭目談判時,係先譯成中文,再由isa譯成排灣語(James W. Davidson, The island of Formosa, p.141.)。
背景說明
:
西元1871年琉球宮古島漂民不慎誤入牡丹鄉,與原住民發生衝突,導致54人遭殺害之悲劇。西元1874年日軍以此殺害事件為由,令陸軍中將西鄉從道率軍進攻臺灣,與原住民雙方激戰傷亡慘重。後清政府派沈葆楨與日交涉,簽訂《北京專條》,同意付給日本撫恤銀10萬兩,費銀40萬兩,日軍始全部撤出臺灣。
內容摘要說明
:
此張照片為西元1874年牡丹社事件時,日本西鄉都督與幕僚及臺灣原住民合照。圖中央有一人側著臉,係西鄉從道 (西元1843年至西元1902年),西鄉隆盛之弟,陸軍中將,時任臺灣蕃地事務都督,統領侵臺的日軍。西鄉從道後來還擔任日本海軍大臣。圖前有一人斜躺在地,乃水野遵 (西元1850年至西元1900年),係日軍通譯,曾留學中國,通曉華語。西元1873年已先至臺灣調查,隔年又以西鄉從道隨員的身份來臺。西元1895年日本統治臺灣後,出任臺灣總督府第一任民政局長。在西鄉從道兩側各有一位原住民坐著,左側可能是恆春下群十八社總頭目潘文杰,右側則是 isa。西鄉從道與排灣族頭目談判時,係先譯成中文,再由 isa 譯成排灣語 (James W. Davidson, The island of Formosa, p.141.)。
藏品描述
描述
:
清同治十年(1871),琉球漁民出海捕魚漂流至台灣東南端,誤入牡丹社境,因言語無法溝通遭排灣族人殺害。當時清、日均為琉球的宗主國,但琉球親日,因此向日本投訴,清廷認為牡丹社「生蕃為化外之民,敝國不負責任」,不願處理牡丹社事件,日本因此於1874年出兵登陸臺灣,攻擊牡丹社。事後清廷派遣沈葆楨赴台與日方軍頭西鄉從道進行交涉,要求日軍退出臺灣。本圖即為牡丹社事件的寫真照片,照片中一群人站立於茅草屋前, 可見日本軍官與赤脚持槍的原住民共同合照。
本圖為一寫真照片,為日均與原住民的合影,除前排一名日軍側躺之外,其他人或蹲或站,直視鏡頭,背景為茅草房,為此歷史事件留下珍貴畫面。
藏品典藏資訊
取得方式
:
接收
詳細資料
授權資訊
國家文化記憶庫
已瀏覽清單
:::
版權所有
文化部
隱私權及安全政策宣示
著作權聲明
總機電話:(+886)-2-8512-6000 地址:24219新北市新莊區中平路439號南棟13樓
意見詢問:歡迎透過電話的方式與我們聯繫。 我們將以最快的速度為您服務。
藏品總筆數
1227747
文化部典藏網功能服務滿意度:
非常喜歡
喜歡
尚可
網站資料內容為典藏機關自行維運,藏品資料欄位,若尚未著錄者,不予呈現。
瀏覽人次
39880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