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網站導覽
下載清單
網站導覽
首頁
藏品查詢
分類瀏覽
年代
人名
類別
典藏單位
年代
人名
類別
典藏單位
年代瀏覽
人名瀏覽
類別瀏覽
典藏單位瀏覽
關於我們
圖像授權說明
典藏品開放統計
請輸入關鍵字
下載清單
:::
藏品資訊
(岸裡社)隘租收訖存照印板
僅限公開瀏覽
編號
編 目 號
:
AH002351-006
主題
分類1
:
木雕刻
名稱
登錄名稱
:
大木塊印章﹝雕刻板﹞
中文 名稱
:
(岸裡社)隘租收訖存照印板
其他名稱
:
全集題名:岸裡大社文書
-數量-
單 位
:
塊
數 量
:
1
時代
製作/使用西元年代
:
光緒年間
製作/使用時代
:
清朝
材質
主材質分類
:
木
尺寸/度量
長
:
213
mm
寬
:
99
mm
厚
:
34
mm
淨重
:
333
g
外觀描述
顏色
:
褐色
形狀
:
長方形
型制/特徵描述
:
板上所刻字:「存照記收過 庄戶 應納本 年 季隘丁工需谷 拾 石 斗 升 合正給單存照光緒 年 月 日給」
原件與否
:
原件
內容/意義
作者
:
胡(福建臺灣府彰化縣正堂)
-備註-
備 註
:
*省立臺中圖書館移交 *本號標本冊計有21件,但本箱中卻多出4件未編號未列入標本財產,將之列為2351-22~2351-25
藏品描述
描述
:
本件以凸版陽刻方式在板上刻字:「存照記收過 庄戶 應納本 年 季隘丁工需谷 拾 石 斗 升 合正給單存照光緒 年 月 日給」。
臺灣番界沿線設有隘寮把守,以嚇止生番進入界內,管制漢民私闖界外,岸裡社等亦負擔把守隘口。乾隆二十五年設立「隘番制」後,令岸裡社帶管阿里史、朴仔籬等社邊界的岸裡舊社隘、阿里史大坑口隘、校栗林隘,同時負責護衛軍工匠前往東勢角採軍船木料的工作。
官方以「東勢山腳一帶如有未墾荒埔,俱交守隘社番就近認管」作為把守隘口的回報,位於土牛新舊界間私墾田園得以自耕或招墾收租,招租收得即是支付隘番口糧的隘租。本件為繳納隘丁工需谷(「谷」通「穀」字)的空白存照,說明已繳納隘丁工需谷的數量、日期,待印製成書契後再以筆墨書寫於上,作為確實繳納隘租之憑證。
本件為光緒年間岸裡社隘租收訖的空白完照印版。乾隆二十五年正式設立「隘番制」,其考量包括族群政治及經濟等層面,藉由隘寮來管制進出番界的孔道,守隘則是能自耕或招佃官方認定的未墾荒埔作為回報,此種設隘管制的形式不僅延續至光緒帝,日後也為日本及國府所沿用,而本件見證清代隘番制施行之收入來源。
本件為便利量產制式公文的印板,而招佃承耕事務是由番屯弁丁負責處理,顯然麻薯大屯當時已能嫻熟操作印刷術,而雕版內容為空白公文格式。但因本件為岸裡大社文書整批物件的一環,亦有相關書契等文字資料能相互比對。雕版保存狀況良好,岸裡大社文書之主題亦明確。
參考文獻:
吳佰祿,2009。采田福地:臺博館藏平埔傳奇。臺北:國立臺灣博物館。
林聖蓉。2008。從番界政策看臺中東勢的拓墾與族群互動(1761-1901)。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柯志明。2001。番頭家: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初版。臺北市: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柯志明。2008。番小租的形成與演變:岸裡新社地域社番口糧田的租佃安排。臺灣史研究。15(3)。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洪麗完。1997。台灣中部平埔族:沙轆社與岸裡大社之研究。初版。臺北縣:稻鄉出版社。
洪麗完。2009。熟番社會網絡與集體意--臺灣中部平埔族群歷史變遷(1700-1900)。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陳秋坤。1997。清代台灣土著地權--官僚、漢佃與岸裡社人的土地變遷1700-1895。二版。
陳秋坤。2005。俗例、番租與國家--清代臺灣岸裡社人和新港社人的田園租業1740-1820。「明清司法運作中的權力與文化」學術研討會。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戴炎輝。2012。清代臺灣之鄉治。初版六刷。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藏品典藏資訊
取得方式
:
移交
詳細資料
授權資訊
國家文化記憶庫
已瀏覽清單
:::
版權所有
文化部
隱私權及安全政策宣示
著作權聲明
總機電話:(+886)-2-8512-6000 地址:24219新北市新莊區中平路439號南棟13樓
意見詢問:歡迎透過電話的方式與我們聯繫。 我們將以最快的速度為您服務。
藏品總筆數
1227747
文化部典藏網功能服務滿意度:
非常喜歡
喜歡
尚可
網站資料內容為典藏機關自行維運,藏品資料欄位,若尚未著錄者,不予呈現。
瀏覽人次
39880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