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網站導覽
下載清單
網站導覽
首頁
藏品查詢
分類瀏覽
年代
人名
類別
典藏單位
年代
人名
類別
典藏單位
年代瀏覽
人名瀏覽
類別瀏覽
典藏單位瀏覽
關於我們
圖像授權說明
典藏品開放統計
請輸入關鍵字
下載清單
:::
藏品資訊
布袋戲偶-大頭
僅限公開瀏覽
編號
編 目 號
:
AH011658
主題
關鍵字
:
林經甫博士Dr. Lin's Collection捐贈(原台原亞洲偶戲博物館)
分類1
:
偶戲
分類2
:
布袋戲
名稱
登錄名稱
:
布袋戲偶-大頭
中文 名稱
:
布袋戲偶-大頭
-數量-
單 位
:
件
數 量
:
1
時代
製作/使用時代
:
清末
材質
材質描述
:
樟木、漆、麻布、
尺寸/度量
長
:
319
mm
寬
:
312
mm
高
:
59
mm
淨重
:
122
g
內容/意義
作者
:
不詳
背景說明
:
布袋戲為中國偶戲的一種,也是傳統戲曲藝術的一環。相關記載始於清朝時期,並自福建閩南地區流傳開來。布袋戲表演時由演師站於戲台上,將戲偶套在手掌上演出,因此又稱為「掌中戲」。演出劇情多爲中國傳統章回小說或民間故事,演師根據劇情說唱口白,並搭配後場音樂演出。
布袋戲傳至臺灣後備受民眾喜愛,除了傳統的演出模式,漸漸發展出自己的劇本、後場、舞台效果等,進而演變成「金光布袋戲」、「電視布袋戲」等別具特色的模樣。布袋戲偶是由木製偶頭、布製內體加上木製手腳作為偶人,演出時依劇情與角色需要更換服飾、盔帽、道具等,戲偶造型充滿創意,演出內容易於發揮想像力,是靈活性很高的表演藝術。
布袋戲偶頭依照角色可分為生、旦、淨、丑、雜、特定等大類,角色豐富多變,男女、性格、年齡皆反映在偶頭樣貌上,另也有神怪、佛道等特殊背景的角色。布袋戲服飾大致上與戲曲的規則相同,皆以明朝服飾為基礎,因應舞台需求美化或改變,不同階級身份有不同的顏色或款式,有一定的限制,具有顯示角色與人物身分地位的功能,如男女、貧富、貴賤、文武等。此件戲偶為「丑」類裡的「大頭」,身穿「線袞」。
「丑」指詼諧、滑稽、突兀、憨直的男性角色,通常長相喜感,是戲劇中的甘草人物,也常飾演花花公子、惡霸等。丑角除了表演逗趣的劇情外,也常負責推進劇情發展,幫忙解釋劇情,因此每齣戲通常會安排角色扮演類似丑角的功能,而「大頭」也可歸類於丑角類,為偶頭雕刻師江加走設定的「七丑」(或稱下七角、七角仔)之一。「大頭」臉小、前額凸出、頭部碩大無比,舉止荒誕,給戲劇帶來許多笑料。大頭可以扮演各種雜角,如店小二、路人、船伕、馬僮等。「線袞」又可稱為「衫袞」、「摺子」(平劇(京劇)的名稱)、或「文衣」,右衽樣式,通常為小生(文生)的平常服飾。顏色低調素色的多由貧窮書生穿著,而顏色鮮艷繡花繁複的多由富家公子哥兒穿著。有時會搭配背心穿著增加角色服飾的多樣化,像是笑生或三花笑的角色。
-備註-
備 註
:
1.林經甫博士Dr. Lin's Collection捐贈案第二階段
2.台原登錄號:1CNgl00248
參考資料
:
1.台原亞洲偶戲博物館,2021。典藏記錄檔案。
2.呂理政,1995。布袋戲筆記。臺北:臺灣風物雜誌。
3.阮昌銳,1989。淺談中國傳統戲偶。臺北:臺灣省立博物館。
4.教育部,1996。布袋戲‧布袋戲圖錄。臺北:藝術家。
5.徐國芳,2007。臺灣生活館:偶戲之美。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藏品典藏資訊
取得方式
:
捐贈/贈送
到館日期
:
2021/04/28
詳細資料
授權資訊
國家文化記憶庫
已瀏覽清單
:::
版權所有
文化部
隱私權及安全政策宣示
著作權聲明
總機電話:(+886)-2-8512-6000 地址:24219新北市新莊區中平路439號南棟13樓
意見詢問:歡迎透過電話的方式與我們聯繫。 我們將以最快的速度為您服務。
藏品總筆數
1227747
文化部典藏網功能服務滿意度:
非常喜歡
喜歡
尚可
網站資料內容為典藏機關自行維運,藏品資料欄位,若尚未著錄者,不予呈現。
瀏覽人次
39880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