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網站導覽
下載清單
網站導覽
首頁
藏品查詢
分類瀏覽
年代
人名
類別
典藏單位
年代
人名
類別
典藏單位
年代瀏覽
人名瀏覽
類別瀏覽
典藏單位瀏覽
關於我們
圖像授權說明
典藏品開放統計
請輸入關鍵字
下載清單
:::
藏品資訊
陶壺
僅限公開瀏覽
編號
編 目 號
:
AT001917
主題
分類1
:
日用雜具
名稱
登錄名稱
:
壼
中文 名稱
:
陶壺
-數量-
單 位
:
個
數 量
:
1
所屬族社
所屬族群
:
阿美族
材質
主材質分類
:
陶
尺寸/度量
高
:
185
mm
厚
:
6
mm
徑
:
122
mm
其他測量值
:
徑為口徑,腹周705mm,器深173mm,頸高35mm
外觀描述
顏色
:
黑褐色
形狀
:
罐形
型制/特徵描述
:
大型罐形器,圓形平底水平式,質地粗,印紋,直唇敞口,正圓球般腹身,口緣內側上下有二條平行劃紋。
紋飾
:
口緣內側上下有二條平行劃紋
功能/意義
製作者
:
唯女性製陶
製作技術
:
手捏、拍打、燒製
使用方法/時機
:
陶器大致用於日常生活中的烹煮、取水、蒸煮糯米器具;祭師舉行祭儀時所用的祭器;或是裝入小米種子,在播種時可繫於腰間以方便工作的器具。
風格特色
:
無論是日常生活使用的陶器、祭儀時所用的祭器、或是播種時使用的陶器,各器型的型制是有所不同的。
文化意義
:
阿美的陶器只限於女性製作,製作陶器的技術主要是以手捏製或拍打方式而成。製陶技術已不如以往普見。
藏品描述
描述
:
本件國立臺灣博物館藏「布農族陶壺」(館藏編號 AT001917),為布農族人用於祭典時盛裝小米,或日常烹煮的容器,族語稱為 tapana。
此黑褐色圓罐形陶壺形為侈口縮頸,器身腹鼓,底圓略平。口緣內側環繞兩條雕刻細飾紋,頸部繫有一細籐繩,頸部下方至底佈滿拍印網紋。壺身有燻黑痕跡,底部有細微裂痕。器高 194 mm,厚 6 mm,徑 212 mm,口徑 122 mm,腹周 705 mm,器深 173 mm,頸高 35 mm。
現今布農族人對於陶的知識與製作技巧已經式微。在傳統布農族社會裡,僅限特定氏族的人才能從事製陶工作,特別是只有丹社群 Takevatan 的男子才被允許製陶。傳統的布農族陶器型制、顏色簡樸,紋飾方面,除了素面的陶器之外,早期的器表多見有以網袋或布袋拍印、按壓型盛的網紋,後期則多以刻有菱形的拍板拍打印上。
布農族的製陶與使用傳統陶器時間也有相當的規範,一年之中,只有粟播種祭 Inpinagan 時才能製作陶器,而在此時所製作的陶器皿,則僅限於粟初收祭 Lusan Sauthav 時使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陶壺則來源於與漢人的交易。傳統陶器限用於特定祭典與時節儀式,外來的陶器則多用於日常中的食物儲存與烹煮。
由傳統布農族社會對於製陶者身分、製陶時間與使用時節的種種規範顯示了傳統陶器於布農族的稀少性。因此,傳統布農族的製陶者只需專注製陶,不須從事其他工作,以陶器與其他族人交易食物便可謀生,而欲交換陶器者甚至得把物資運至丹社群製陶者的居所來交易,可見傳統布農陶器的珍貴 [1]。
註釋或參考文獻:[1] 陳奇祿,1994,台灣山胞物質文化:傳統手工技藝之研究 ( 雅美、布農二族),頁 204-207。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
(郭名茵於 2020-12-14 最新修訂。)
藏品典藏資訊
取得方式
:
接收
詳細資料
授權資訊
國家文化記憶庫
已瀏覽清單
:::
版權所有
文化部
隱私權及安全政策宣示
著作權聲明
總機電話:(+886)-2-8512-6000 地址:24219新北市新莊區中平路439號南棟13樓
意見詢問:歡迎透過電話的方式與我們聯繫。 我們將以最快的速度為您服務。
藏品總筆數
1227747
文化部典藏網功能服務滿意度:
非常喜歡
喜歡
尚可
網站資料內容為典藏機關自行維運,藏品資料欄位,若尚未著錄者,不予呈現。
瀏覽人次
39880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