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網站導覽
下載清單
網站導覽
首頁
藏品查詢
分類瀏覽
年代
人名
類別
典藏單位
年代
人名
類別
典藏單位
年代瀏覽
人名瀏覽
類別瀏覽
典藏單位瀏覽
關於我們
圖像授權說明
典藏品開放統計
請輸入關鍵字
下載清單
:::
藏品資訊
掘棒
僅限公開瀏覽
編號
編 目 號
:
AT001152-004
主題
分類1
:
農具
名稱
登錄名稱
:
農具
中文 名稱
:
掘棒
族語名稱
:
vavagot
英文名稱
:
Dibble
-數量-
單 位
:
枝
數 量
:
1
所屬族社
所屬族群
:
雅美族(達悟族)
尺寸/度量
長
:
1192
mm
徑
:
35
mm
淨重
:
560
g
外觀描述
型制/特徵描述
:
刨削而成之短木棍,前端削尖為使用面。
功能/意義
功能
:
農具
製作技術
:
削
使用者
:
男子
使用方法/時機
:
男子以手握持,用以掘鬆土地,其上有時見刻飾,亦可作為婦女儀式時使用的禮棒。
文化意義
:
雅美人(達悟人)早期是以削木製成簡單的掘棒,自日治時代由交易所得的鐵筋後,才逐漸使用鐵製掘棒(徐瀛洲、徐韶仁,1994: 36)。
-備註-
備 註
:
*本號原有6件標本,民72年註銷其中五件但只有1筆記錄,普查時改為6筆記錄,每件標本加以分號,又標本記載
藏品描述
描述
:
本件國立臺灣博物館藏「雅美族掘棒」(館藏編號 AT001152-004),採自於臺東縣蘭嶼鄉,為雅美族掘地鬆土的農具,男女皆可使用,族語稱為 kakali。
本件掘棒為木製,長 1198 mm、徑 32 mm、淨重 547 g,形制經由刨削而成木棍狀,中段較寬,上下兩端削尖處為使用面。棒身無任何雕刻紋飾。
雅美族的農耕栽種主要是由女性負責,男性僅負責開闢田地的粗重工作。主要作物有水芋、山芋、甘藷、薯蕷、小米等,其中又以「水芋 (soli)」最為重要,水芋不僅是日常生活的主食,也是儀式祭典時必備的「禮芋」[1]。
掘棒是開墾田地最基本而重要的農具之一,因應整地、鬆土、去除雜草根和收成等不同階段的農事,族人發展出不同形式的掘棒 [2]。由於男性僅負責前期開闢田地的工作,其餘種植、除草和採收皆是婦女的工作,因此掘棒大多是婦女使用。除了農耕用的農具,各部落舉行祝祈祭 (Mipoag) 時,婦女會手持「禮棒」到水芋田舉行儀式,祈禱水芋豐收;新屋的落成典禮或是漁船下水典禮時,婦女也會穿正裝、手持「禮棒」出席,參與後者時,婦女還會以禮棒在船尾和船首底部墊有林投樹氣根處敲動一下,並說出祝禱詞。
平時農耕用的掘棒,族語名稱為 kakali,為木製的細長直棒,下端削尖處為使用面,棒身大多沒有雕刻紋飾;儀式祭典用的禮棒,族語名稱為 vavagot,木製,棒身中段較寬、上下較窄、底端削尖,頂端雕有人形紋、船眼紋、波浪紋或渦捲紋,搭配鏤空圓孔,以便讓雞毛穿過打結作為裝飾。自日治時期開始交易到鐵筋後,族人也開始使用鐵製掘棒 [3]。
本件為 1945 年自總督府博物館接收的藏品,應為平時農耕用的掘棒,原登錄族語名稱 vavagot,與早期鹿野忠雄與瀨川孝吉調查時有所出入,有待確認。目前臺博館典藏有 9 件掘棒和 2 件禮棒。登記為掘棒的 9 件藏品中,其中 2 件掘棒(館藏編號 AT001145、AT002450)頂端分別有簡化的旋渦捲人像和方形雙排羊角紋,推測可能作為禮棒;其餘 7 件掘棒中,有 2 件(館藏編號 AT001147-001、-002)僅一端削尖,其餘 5 件皆與本件相同,為兩端削尖的形制。
註釋或參考文獻:[1] 胡家瑜編著,2015 年,《文物、造型與臺灣原住民藝術 ─ 臺大人類學博物館宮川次郎藏品圖錄》,頁 154-157,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1994,《臺灣山胞物質文化:傳統手工技藝之研究 (雅美、布農二族)》,頁 36-42,臺北:內政部。[3] Kano Tadao & Segawa, Kokichi 1956. An Illustrated Ethnography of Formosan Aborigines, Vol. 1: The Yami. Tokyo: Maruzen Co. p.158.
(楊紹紘於 2020-06-29 最新修訂。)
藏品典藏資訊
取得方式
:
接收
詳細資料
授權資訊
國家文化記憶庫
已瀏覽清單
:::
版權所有
文化部
隱私權及安全政策宣示
著作權聲明
總機電話:(+886)-2-8512-6000 地址:24219新北市新莊區中平路439號南棟13樓
意見詢問:歡迎透過電話的方式與我們聯繫。 我們將以最快的速度為您服務。
藏品總筆數
1227747
文化部典藏網功能服務滿意度:
非常喜歡
喜歡
尚可
網站資料內容為典藏機關自行維運,藏品資料欄位,若尚未著錄者,不予呈現。
瀏覽人次
39880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