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網站導覽
下載清單
網站導覽
首頁
藏品查詢
分類瀏覽
年代
人名
類別
典藏單位
年代
人名
類別
典藏單位
年代瀏覽
人名瀏覽
類別瀏覽
典藏單位瀏覽
關於我們
圖像授權說明
典藏品開放統計
請輸入關鍵字
下載清單
:::
藏品資訊
骨雕檳榔石灰筒
僅限公開瀏覽
編號
編 目 號
:
AT004244
名稱
中文 名稱
:
骨雕檳榔石灰筒
-數量-
單 位
:
件
數 量
:
1
尺寸/度量
高
:
90
mm
徑
:
30
mm
藏品描述
描述
:
本件為國立臺灣博物館館藏「噶瑪蘭族骨雕檳榔石灰筒」(館藏編號AT004244),採自於臺東縣長濱鄉,為噶瑪蘭族的日常生活用品和嗜好品,族語名稱為tangtang。
本件噶瑪蘭族檳榔石灰筒係以獸骨雕製而成,筒身為圓柱狀,上、下兩端各有兩圈環型凹槽。筒身外層塗佈黑漆,除凹槽處之外刻有大量以直線、折線、三角形以及半圓形等元素組合而成的圖紋,並於圖紋內緣刻入交叉如「X」形或網格狀的短直線綴飾。
本件檳榔石灰筒附有一個狀似香菇型的短木塞蓋,直徑與筒身略同,榫身比帽蓋厚,蓋子取下後可見筒身內側有檳榔石灰所殘留的黃白色漬跡,筒身底部則嵌入一塊圓形木片以做為筒底。
早期的噶瑪蘭族人有吃檳榔的習慣,檳榔(dadas)不僅是噶瑪蘭族人日常生活中做為自己食用的嗜好品、用以招待或餽贈客人的禮品,也是祭祀儀式中的重要祭品之一。噶瑪蘭族男子在狩獵時會以檳榔、酒(Raq)、菸草(tebaku)以及動物內臟進行獻祭(Sbaw),藉由祭拜儀式祈求山神與祖靈庇佑出外平安與打獵豐收。
檳榔採自檳榔樹所結成的果實─檳榔子,可直接生吃,亦可加入切塊的荖花、荖藤與石灰(apuk)後再包覆荖葉一同咀嚼。早期臺灣原住民將食用過的貝殼焚燒後磨製成粉,再加入小米酒攪拌成白色膏狀的石灰,將石灰加入檳榔裡可去除澀味。嚼食檳榔是噶瑪蘭族不分男、女和階級所共有的嗜好,並隨身攜帶以香蕉絲編織而成的檳榔袋用以放置檳榔葉和石灰罐。
詳細資料
授權資訊
國家文化記憶庫
已瀏覽清單
:::
版權所有
文化部
隱私權及安全政策宣示
著作權聲明
總機電話:(+886)-2-8512-6000 地址:24219新北市新莊區中平路439號南棟13樓
意見詢問:歡迎透過電話的方式與我們聯繫。 我們將以最快的速度為您服務。
藏品總筆數
1227747
文化部典藏網功能服務滿意度:
非常喜歡
喜歡
尚可
網站資料內容為典藏機關自行維運,藏品資料欄位,若尚未著錄者,不予呈現。
瀏覽人次
39880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