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分類:圖書文獻類\書籍
材質:紙
年代:1937年11月28日(昭和12年)
尺寸:長:18.5 x 寬:12cm
取得方式:購藏
原收藏者:陳仁郎
藏品描述:1937(昭和12年)年7月7日晚上爆發蘆溝橋事變,7月10日日本陸軍中央決定派軍前往華北,接著發生華北事變,以上日本人統稱之為北支事變(後來改稱支那事變)。本書便是「支那事變」發生後以中小學生、青年團和壯丁團員及社會大眾為對象,發行的小冊子型宣傳品。
本書分「序文」和「本文」兩部分。序文部分彙集官方資料,如政府聲明、首相和總督的諭告、臺灣軍司令部和司令官的文告等,希望臺灣人不受流言蜚語影響,繼續持守國民立場,「信賴當局,各安其業,勿輕舉妄動」(頁12)。中日戰爭爆發後,日本敵方是和臺灣一樣為漢民族的中國,因此,日本人對臺灣人在戰爭中的意向持觀望和懷疑的態度。序文所見,顯示日本政府向臺灣人灌輸戰爭意識,積極創出日臺一體的戰爭集體感,使臺灣人在物資和人力動員上能順利配合。
本文說明事變由來和發生經緯。蘆溝橋事變爆發後,中日戰爭形態有了重大轉變,本書幾處都表明日方有意將它擴大為全面戰爭,如54頁稱:「本次事變已將戰線擴大到華中、華南以及上海、南京、廣東、廈門、汕頭等全中國境內。現完成在留邦人(日本僑民)撤退工作,大勢所趨事態朝深刻化與擴大範圍的方向發展」。序文部分「小林總督的諭告」也提及:本事變造成「軍方愈益轉向戰時體制」(頁13)云云。本書發行於1937年(昭和12年)11月,同月日軍設立大本營,12月13日攻陷南京,翌年3月汪精衛政權成立,5月日軍佔領徐州,10月攻佔廣州及武漢三鎮,……可知日方確實積極主導著中日之間的戰局發展。
日本政府唯恐臺灣受戰爭影響,造成騷動和不安,但又要使臺灣人感受戰爭氣氛,即利用大量宣傳戰爭消息的方式,告知戰爭行進的腳步。本書除以文字警告臺灣人之外,也運用許多相片宣揚,意圖達成激勵效果。相片甚多,例如:「我軍斥候兵的活躍」(頁32)、「與皇軍混熟的中國兒童」(頁39)、「北平入城時的皇軍」(頁40)、「突擊再突擊」(頁46)、「日軍在某處的攻擊」(頁48)、「慶賀戰勝的○○司令官」(頁55)、「皇軍愈加耀武威揚」(頁51)、「參加慶賀戰勝的女學生」(頁57)、「愛婦會臺灣本部會員正在製作慰問品」(頁61),等等。
本書重點內容還是最後兩篇,「事變與臺灣」(頁54-60)及「鎗後之赤誠」(頁60-63)。中日戰爭爆發後,臺灣總督府要求全島臺民實踐皇民化生活,而皇民化生活的本質在於支持戰爭、無條件配合日本的軍事行為。當時臺灣還是處於後方位置,所以,上述兩篇強調台灣人在「鎗後」的支援行動,包括:國防獻金、製作千人針或慰問袋(頁55)、女子奉公隊的勞務奉公(頁62)、各行政機構、壯丁團、青年團成員的盡職和奉獻(頁63);並鼓勵臺灣人藉著報國行動成為真正的帝國臣民。
登錄號:KH1999.008.0016
典藏單位: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