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藏品資訊
藝術的退位與復位—序高行健《靈山》
登錄號:NMTL20110220007的圖片(NMTL20110220007_001.jpg)(僅限公開瀏覽),第1張,共19張
僅限公開瀏覽   
登錄號:NMTL20110220007的圖片(NMTL20110220007_001.jpg)(僅限公開瀏覽),第1張,共19張
登錄號:NMTL20110220007的圖片(cca100013-li-m_00168_0007-0001-i.jpg),第2張,共19張
登錄號:NMTL20110220007的圖片(cca100013-li-m_00168_0007-0002-i.jpg),第3張,共19張
登錄號:NMTL20110220007的圖片(cca100013-li-m_00168_0007-0003-i.jpg),第4張,共19張
登錄號:NMTL20110220007的圖片(cca100013-li-m_00168_0007-0004-i.jpg),第5張,共19張
登錄號:NMTL20110220007的圖片(cca100013-li-m_00168_0007-0005-i.jpg),第6張,共19張
登錄號:NMTL20110220007的圖片(cca100013-li-m_00168_0007-0006-i.jpg),第7張,共19張
登錄號:NMTL20110220007的圖片(cca100013-li-m_00168_0007-0007-i.jpg),第8張,共19張
登錄號:NMTL20110220007的圖片(cca100013-li-m_00168_0007-0008-i.jpg),第9張,共19張
登錄號:NMTL20110220007的圖片(cca100013-li-m_00168_0007-0009-i.jpg),第10張,共19張
登錄號:NMTL20110220007的圖片(cca100013-li-m_00168_0007-0010-i.jpg),第11張,共19張
登錄號:NMTL20110220007的圖片(cca100013-li-m_00168_0007-0011-i.jpg),第12張,共19張
登錄號:NMTL20110220007的圖片(cca100013-li-m_00168_0007-0012-i.jpg),第13張,共19張
登錄號:NMTL20110220007的圖片(cca100013-li-m_00168_0007-0013-i.jpg),第14張,共19張
登錄號:NMTL20110220007的圖片(cca100013-li-m_00168_0007-0014-i.jpg),第15張,共19張
登錄號:NMTL20110220007的圖片(cca100013-li-m_00168_0007-0015-i.jpg),第16張,共19張
登錄號:NMTL20110220007的圖片(cca100013-li-m_00168_0007-0016-i.jpg),第17張,共19張
登錄號:NMTL20110220007的圖片(cca100013-li-m_00168_0007-0017-i.jpg),第18張,共19張
登錄號:NMTL20110220007的圖片(NMTL20110220007_002.jpg)(僅限公開瀏覽),第19張,共19張
類別:手稿
作者:馬森
原件與否:原件
藏品層次:單件
尺寸大小(長*寬*高):29.6*21cm
數位化類別:影像(圖片)
地點類型:台南(南台古城)
關鍵詞:馬森|高行健|靈山|序|諾貝爾文學獎
是否數位化:是
體裁/表現形式/範圍:評論
典藏單位:國立臺灣文學館
摘要:本筆資料為高行健獲得2000年諾貝爾文學獎的長篇小說《靈山》之序言,作者先是梳理了小說傳統在中國文學史的地位變遷,著眼於小說創作如何受到社會文化情境的影響,進而討論不同時空背景下小說作品所呈現出的政治和美學光譜。其後,作者從高行健一路走來的創作歷程,凸顯《靈山》在語言藝術上的嶄新試驗是如何挑戰讀者的審美經驗,終至定位高行健及其同時代的中國作家「為藝術而藝術」的小說創作路線。(文/馬思源)
其他說明:1.本筆資料共17頁,書寫於400字「聯合文學」稿紙。
2.本筆資料收錄於高行健《靈山》(台北:聯經,1990),頁1-12。
3.第1頁有作者簽名「馬森」。
4.手稿有部分修改字跡。
入藏登錄號:NMTL20110220007
已瀏覽清單
藏品(忘憂洞天詩集卷上)的圖片
藏品(陳慧美)的圖片
藏品(石刀)的圖片
藏品(客家女用小立領琵琶襟禮服)的圖片
藏品(臺北生蕃屋本店發行臺中神社)的圖片
藏品(陶罐)的圖片
藏品(尺蛾346)的圖片
藏品(1972年4月15日陳中統寄蔡憲子書信)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