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稱:Anti-communist Tattoo on Prisoners-of-war from the Korean War series: Chang Wen-Yeh
作者:黃子明
文物分類:藝術類\攝影
材質:紙質
年代:2013
尺寸:長:47.6 x 寬:68.1cm
尺寸描述:夾裱尺寸:縱:60.5cm,橫:76cm
關鍵字:黃子明、韓戰、戰俘、紋身
藏品描述:1950至1953年韓戰期間,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隊共擄獲華籍戰俘約21,300人,部分中國人民志願軍戰俘決定返回大陸,部分戰俘選擇來臺灣。這些離鄉背井,沒有拒絕權利的年輕人,被稱為「反共義士」,從此成為中華民國政府對中國大陸來歸人士的代名詞。抵臺後的「反共義士」,有多達9,234人經過編裝訓練後加入國軍行列,從此各自過著不同際遇的人生。
當年在韓國戰俘營期間,擁共與反共戰俘曾爆發激烈鬥爭,國民政府派員滲入發起「刺青運動」,所以來臺戰俘身上幾乎都留下大小不一的反共圖騰或文字刺青。每人紋身動機與過程可能不盡相同,有人是基於堅決反共的立場,也可能因為非自由意志或抗拒情況下,至使其因遍身反共標語刺青而不敢回中國,只得選擇來臺。不論如何,他們都同樣因皮膚上的政治紋身,從此與親人離散數十年,生命中的精華階段成了親情斷裂的時期。
1987年,故總統蔣經國宣布開放探親後,反共戰俘為達成重返故土與親人團聚心願,只好用盡手段把身上的政治紋身再去除,有人用雷射去青,有人用手術割掉有刺青的皮膚部位再縫合,有人用化學藥劑把皮膚整得凹凸不平,很諷刺地,為了與離散數十年親人重聚,他們身上再度留下新的印記。
這群參與韓戰的老兵,在大歷史洪流中,連選擇簡單而卑微做自己的權利都被剝奪,只能用皮膚來承受歷史的苦難,成為展示意識形態與權力的看板。(藝術家提供)
資料來源:國家攝影文化中心(2022)。《被覆的真實:檔案取向與台灣當代攝影中的身分辨識》。頁125。
館藏編號:NCP2020-006-0014
典藏單位:國家攝影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