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分類:藝術類\陶藝
藏品描述:謝嘉亨(1965-),出生於臺北市,青年時期就讀復興美工,奠定紮實的美術工藝基礎。1996年西班牙馬德里大學化工碩士畢業,獲得西班牙馬德里陶瓷學院「陶藝家文憑」,習得西班牙國寶釉「閃光釉」技法。「閃光釉」為西班牙陶藝製作的國寶級技法,原本是13世紀阿拉伯人在進貢皇室的陶瓷上所採用的特殊釉法,其特色是「在不同角度的光源照射之下,會宛如蝴蝶雙翼在陽光下耀眼,不停地閃耀著多彩絢麗的色澤」。在西班牙馬德里市陶瓷學校求學期間,謝嘉亨無意間接觸到這個技法,後來他積極投入反覆試釉,最後不但將其成功呈現於世人面前,且在不停鑽研努力下,謝嘉亨的閃光釉所能呈現的色彩多元與變化性,甚至連西班牙人都難以跨越。
學成歸國後,1996年成立「樂土工作室」,創作、教學之外,同時參與許多國際展覽和競賽。分別於2004年和2006年獲得國家工藝獎二等獎。2015年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陶藝學會」-IAC,是臺灣陶藝家中少數得以加入且成為會員的陶藝家。此後參與多次國際陶藝雙年展及IAC會員大會。2016 年於巴塞隆納參與展出,2018年於新北市鶯歌陶瓷博物館IAC會員展展出,2022年 參與IAC 會員線上展” Members’Best”展。
謝嘉亨曾用陶土將臺灣百年來的鐵道歷史立體化,用他的雙手把這些曾經奔馳在臺灣各個角落的蒸氣火車重新形塑創作出來,讓眾人失落的共同記憶及土地情感重現。歷經二十多年的努力,已經創作出近六十部陶瓷蒸氣火車。因富含歷史價值與教育意義,此系列作品近幾年多次受邀展出,包括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臺北分館、臺北中山堂85周年特展、國立彰化生活美學館、桃園富岡鐵道藝術節、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均曾見其作品展出足跡。每回陶瓷蒸氣火車展出皆能引起觀者不斷讚嘆,並讓參觀民眾更加瞭解臺灣百年鐵道歷史。其創作不斷於材料與釉色上追求極限,並力圖跨越陶瓷與金屬材質的媒材界線。2019 年發表全新的「閃光釉-瓷器」作品,將屬於個人獨特風格的釉彩融入生活陶瓷器皿中,為其瓷器創作開展新方向。除了用土來傳達對這片土地的情感,謝嘉亨亦是一位隱身在臺北後火車站鬧區寂靜巷弄中的陶瓷工藝家。( 部分參考資料引自:文化部 iCulture- 文化空間謝嘉亨
https://cloud.culture.tw/frontsite/inquiry/emapInquiryAction.do?method=showEmapDetail
&indexId=44396,謝嘉亨|2023 ART TAIPEI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線上展廳|非池中藝術網https://artemperor.tw/event/art-taipei2023/artist/8326,資料彙整編輯:古耀華)
本件創作於2005年,為2009年國立國父紀念館載之軒「謝嘉亨陶瓷個展」作品。
初觀此作,其外觀造形頗似福建客家土樓,此一建築形制,利用不加工的生土作為承重牆,因其外形像是藉由土牆將空曠的內地包圍起來,因此稱其為圍樓或土樓,以形容這種特別的用建築形式。此一陶器之創作發想與前述客家土樓造形似有相類處。而在施釉部分,作者則取朱赭、淺綠二色系為主,上端採朱赭色釉點灑染,下段則是淺綠色釉接之,中界部分二色相接,自然渾成。觀此陶器,釉色溫雅飽滿,造形樸厚穩實,值得細審。
他對自己的創作曾作如下說明:「我的創作是在兩個材質中跨越,從土跨到金屬,又從金屬跨回土。其間不停地追求極限,找尋陶土的所有可能性。」謝嘉亨認為,只有釉色才能呈現陶土材料最完美的型態,陶土也因為釉色呈現而擁有其他材料無法超越的優勢,因此多年來他始終堅持陶土一定要施加釉料才算完整。
謝嘉亨創作以「鐵路」系列為代表,其曾言道:「會從事這樣的主題,除了因為喜愛鐵道文化之外,主要也因為火車是臺灣人共同的記憶。在臺灣這塊土地上居住的人,無論是什麼族群、何時到達、生活了多久,每一個人都可以在火車上找到專屬於自己的記憶與認同感。」他也更進一步引用西班牙為例闡述說明:「其實西班牙境內也包含很多種族,也打過內戰,文化大熔爐的現象比臺灣更甚,至今社會上仍存在很多對立,然而一旦民俗歌曲如〈佛朗明哥〉響起時,彼此之間就沒有任何的分野,彷彿大家都可以用民族音樂來忘記彼此之間的歧見。」謝嘉亨認為臺灣現下的情況也與此類似,小小的土地上實在不應該再累積任何多餘的對立,而是積極尋求彼此之間的共通點,一步步建立起對彼此的信任感,如此,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才能齊心協力共同為臺灣的未來而努力。
出處:古耀華,國立國父紀念館藏品描述資料,2025。
館藏編號:N_2_002
典藏單位:國立國父紀念館